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孔子法律思想的哲学思考(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教育文摘 佚名 参加讨论

    二
    孔子法律思想的本身,也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不可能脱离历史土壤而存有,它只能是历史的继续和发展。在孔子之前,或与孔子同时,中国的人本主义,至少曾经掀起过两次引人注目的高潮:
    第一次,是鉴于殷商的严刑酷罚,特别是商纣王滥施非刑,滥杀无辜,致使人民“如沸如羹”,“前徒反戈”的历史教训,西周统治者明确的认识到,要保证国祚永久,长治久安,就不得不“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尚书·召诰》) 从政治制度上、社会生活形态上,生产建设上,全面地实行宽松的政策。另一方面,全面地加强礼治,以礼代刑,先礼后刑,“寓德于礼”,“明德慎罚”,“德主刑辅”,“郁郁乎文哉”,为中国社会的文明进程,其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它从社会的内在结构深处奠定了一种人文滋养十分浓郁的土壤,掀起了中国人本主义思潮的第一个高峰。对此,我们从《诗经》大量感人至深、极富人民性的诗篇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种人本主义思潮的波涛声。
    第二次,是随着平王东迁,周室渐趋暗弱,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代。春秋时代最重要的事件,是“井田制”为基础的领主经济走向崩溃,地主经济代之而起。诸侯们为了自我强大而开垦私田,奖励生产,充分地调动了每一个奴隶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历史就在这里出现了“诸侯不朝”、“礼崩乐坏”,天下豪杰各显神通、万马奔腾的局面。在人文思想界也由此而引起了前所未有的思考: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桓公六年)
    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吉凶由人。(《左传》僖公十六年)
    天道远,人道迩。(《左传》昭公十八年)

    在有远见的政治家、思想家的论述中,过去被奉为至尊之贵的“天”、“神”,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让位于人。形成了西周初年以来第二次人本主义思潮的高峰,成为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滚滚而来的先声。而孔子就正是在这种思潮的波浪中成长起来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领导了百万后学的旗手!
    人本主义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整个理论构架的基石: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而》)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泰伯》)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

    我们现在可以根据大量史料断言,虽然孔子一直在强调要恢复周礼,但是,他在人本主义的思想上,相对于西周的统治思想来说,是有重大突破和发展的,他重视人生现实,而不语怪、力、乱、神,他始终把人的地位放在首位,以忠、恕的心情关注人民的疾苦,此其一;他身处于天下大乱、你争我夺的时代,而注重德性、仁义的修养,把人的主体修养看得比任何身外的富贵都重要,这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极为重要的、积极的影响,此其二;他注重人性、人格的独立,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而鄙视对官爵的人身依附,此其三。孔子的“无讼”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突显出来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