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浅读庄子那缕回味无尽的清香(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逍遥社区 佚名 参加讨论

    我们喜欢庄子的真,喜欢其高妙奇瑰,恣肆汪洋。喜欢其性情率真、胸襟博大。大如鲲鹏展翅击水三千里,拍风而上九重霄,邀游于碧海长空,不慕恋滚滚红尘;小如蝴蝶款款而飞,悠游自在,心之所适,行之所安。
    先秦文学中,《庄子》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哲学论著。不读《庄子》,你就无法知晓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你也无法理解历史上的中国人何以如此乐天知命、何以如此豁达大度、何以如此高傲超脱,何以如此平等谦让、明哲保身。
    世人蔽于人欲而不知天道,争名夺利,乐生恶死,斤斤于是非之争,汲汲乎仁义之辩,最终避免不了人性的丧失。庄子为此感到深深的悲哀。于是他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为王侯将相之安邦治国,不为圣人君子之普渡众生,只为要塑造一个“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万物”,“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理想人格”。正如司马迁所说,“庄子其言汪洋自恣以适己” 。
    【至美至真——自然】 
    庄子追求自然,顺其自然,遵循万事万物发展规律,这是他对人生人性本应自由的人生观的体现。庄子认为“天与人不相胜,天不能胜人,人亦不能胜天”因为天与人不来就不是对立的关系,而应是一种和谐相处的关系。
    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墨索。——《骈拇第八》
    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骈拇第八》
    庄子主张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引申到人际关系上同样适用,而且独具慧眼。《大宗师第六》中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泉水枯竭了,鱼暴露在空气中苟延残喘,鱼就不得不相互哈气来相互给点湿气,不得不相互吐着水泡令双方身体潮湿一些,还不如让鱼互不相识,各自在水中自由自在悠闲的戏水。人与人亦如此,与其彼此有那么多情思、牵挂,不如“正道”采取豁达的态度,安时处顺,无所利益纷争,没有猜测嫉妒,正所谓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其实人与自我的关系何尝不是这样呢?保持自我本性,不要随波逐流。在《齐物论第二》开篇就提到了“吾丧我”的命题,这里的“我”指“道”境界上的“大我”。所谓“吾丧我”就是摒弃个人的私心偏见,留下一个真实的我,从而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第一》)庄子认为原始状态下的人是最美的,不会因为过多在乎功利得失而丧失自我,要做到“无功”、“无名”、“无己”。
    在庄子眼中,自然之美蕴藏着内在生命及其活泼之生机,它孕育万物,欣欣向荣,表现着无限的生意。无怪乎庄子赞叹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知北游》) 
    【关于人生】 
    人生短暂而又历经坎坷,生命价值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人类一方面有求生存的愿望,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心路历程,坎坷艰辛;人生如梦,只争朝夕;庄子用质朴的语言和至理的道理向世人展现着人生本应豁达开阔。
    庄子认为人是“气”的一种存在形式,从天地那里具有了形体,从阴阳那里禀受了生气,是自然界的万物之一,“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秋水》)。因此,人的生命是宇宙万物中一种短暂的存在形式,生与死是人生最终无法超越的界限。《知北游》有一段话很形象地讲述了人生短暂及人生是一个自然过程的道理: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潦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
    人生虽然短暂,却要经历无数的磨难,《庄子齐物论第二》篇有一段话说: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孽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 ,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人一旦禀受成形体,在未死之前,一直等待着完结,和外物相互争斗、相互摩擦,奔波追逐于其间,而不能止步,岂不可悲吗?终身劳劳碌碌而不见得有什么成就,疲惫困苦而不知道最后得归宿,岂不可悲吗?这样的人虽然不死,但又有什么意义呢?人的形体逐渐枯竭衰老,而人的精神也捆缚其中随之消散,岂不是更大的悲哀吗?人生在世,原来就是这样的糊涂啊!还是只有我糊涂,而别人不糊涂呢?庄子在感叹神明短暂、人生多灾多难中蕴涵着对现世生活、生命意义的积极肯定。庄子有着强烈的把人们从根本的困境中解脱出来的意向。这种解脱不是单纯祈求人的生命的永存,而是寄寓于人们对于自己所处自然、社会及自我的理解与认识。
    庄子持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集中表现在对待生死问题上,他极力论说以生为快乐、以死为痛苦之虚妄,要人们不要把死亡看得那么可怕,从而采取一种随顺自然的态度。在著名的“庄生梦蝶”的寓言: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第二》
    庄周的蝶化,乃象征着人与外物的契合交感。庄子透过“美感的经验”,借蝶化的寓言来破除自我执迷,泯除物我的割离,使人与外在自然世界,融为一大和谐的存在体。庄子将自我、个人变形而为蝴蝶,以喻人性的天真烂漫,无拘无束。他借蝴蝶来比喻人类“自适其志”蝴蝶翩翩飞舞,翱翔各处,不受空间的限制;它优游自在,不受时间的催促,飘然而飞,没有陈规的制约,也无戒律的重压。同时,蝶儿逍遥自适于阳光、空气、花朵、果园之中——这象征着人生如蝶儿般活跃于一个美妙的世界中;并且,在和暖的阳光、新鲜空气、美丽的花朵以及芳芬的果园之间,可任意地自我吸取,自我选择——这意味着人类意志的自由可羡。
    我们每个人都觉得:人生实在是短暂而飘忽,多少欢乐事,到头来终成泡影。所以当我们说人生如梦时,不免充满悲凉之意,但在庄子心中,却丝毫没有这种感觉。庄子以艺术的心态,将人类的存在及其存在的境域,予以无限的美化。庄子是借“物化”的观念,将死生的对立融于和谐之中是庄子对于生死看法的一个基本观念,在庄子看来,死生完全是一种相对的幻灭现象。只不过是你从大地上来,又回到泥土里去而已。死后能化为蝴蝶,像物化后的庄子那样,栩栩然而飞,该是快乐!(荆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