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道德经》悟解(三)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百度国学吧 佚名 参加讨论

    第四章
    [原文]     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直译]    大“道”空虚无形,但它的作用却又是无穷无尽。“道”是那样深远啊!它好象是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这时,“道”却隐没不见了啊,但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意译]    大道虚无空灵而又无形无态,探求运用大道适用的范围,却又无处不在、永无穷尽。大道是那样的深远难测、玄妙无比啊,好象是宇宙万事万物产生的根源。大道实在是奇妙得很,它在高深境界的时候,能够自行消磨掉本身的锐气,自我消解掉它的纷扰繁杂,自动调和它的光辉,自已混同如凡尘俗世。在那甚深境界里,大道是那样的深妙难测而又无形无象啊,既好象是存在又好象是不存在似的。这样神奇绝妙的大道,我不知道它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只觉得在天帝产生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
    [理解] 
    老子在第四章中专门对道作出了具体阐述。
    老子认为道是空灵虚无没有具体形状的,作为宇宙绝对真理的“道”,它无处不存、无处不在,我们是无法形容也无法表述的,只能用心来感悟体会,这是道的总体特征。当然,作为道的具体表现的一些公式定理,在一定的范围内我们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比如我们所说的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公式定理,但是这些公式定理也是没有具体形状的,也是不可触摸的,只不过是我们用一些特定的符号把它们表述出来而已。然而我们能够用语言表述出来的公式定理,只是道的极少部分的极少部分而已,它们彼此之间是互不相容不能互用的。而老子在这里所说的道,却是放之整个宇宙而皆准的大道,是包容宇宙间所有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所以是不能用任何语言来形容和表述的。这个宇宙的绝对真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是永远也无法探求完毕的,也是永远也用之不尽的。从科学发展史来看,在古代我们人类的科学知识是十分有限的,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我们人类拥有的知识量不知增长了多少倍,但我们对宇宙万物的认识仍然十分有限,我们即使再经过千百万年的发展,我们也无法完全掌握宇宙万物的所有真理,我们平时所说的科学的发展是没有顶峰的,也就是这个道理。那么这个道,它到底是从那里来的呢?老子认为,道的历史极其久远,它是无始无终的,既不会消失也不会死亡,它是永恒存在的,即使宇宙万物还没有产生,道就已经存在了,即使宇宙万物已经死亡,道也不会死亡,而宇宙万物的产生、发展与死亡,都是道的体现,都是道的结果。
    那么道又有那些具体体现呢?老子首先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其实这四个方面的具体体现主要表现为:第一,“道”能够消除隐藏自己的锐气,自己不会锋芒毕露,不会争强好胜,不会鹤立鸡群。作为一个真正修道的人,他在生活中是十分低调的,他也不会锋芒毕露,更不会争强好胜,可能表现得比普通人还要普通,他最大的表现就是没有脾气。其实修道的人并非天生没有脾气,而是通过修炼把自己的棱角磨掉了,把自己的锐气消磨掉了。第二,“道”能够消除尘世纷繁俗事的干扰,不会忙于纷繁复杂的事务之中,它会从最纷繁复杂的事情中解脱出来。作为真正修道的人,他是不会整天忙于应酬交际和各种人情事务之中的,他的生活得很淡薄平静,他会专心致志的安心于修行,甚至会隐居深山脱离红尘进行修行。比如出家修行的和尚和道士,他就需要放下世俗中的事务,才有可能专心致志的修行,也才可能取得取得较好的修行成就。第三,“道”能够收敛自己的锋芒,道虽然是最圆满的智慧,但它不会自我表露出来,更不会到处炫耀自己。作为真正修行的人,即使他聪明绝顶,但也会把自己与众不同的才智和超出常人的能力隐藏起来,大智若愚、深藏不露,这样才能够专心修道。第四,“道”表现得和寻常事物寻常人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真正修行之人,在生活中的表现如同平常人一样,甚至生活得比普通人还不如。所以古人讲:“小隐隐于山,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就是这个道理。这四个方面是讲道的具体体现,其实也是讲得道高人的基本特征。得道高人的各种表现,在传奇故事和许多武侠小说中都描写得非常具体,用不着多谈。
    接着,老子再次阐述对道的感悟。这种感悟当然是在高级状态下的感悟,道是那样的虚无空灵不可捉摸,是那样的不可思议、玄妙莫测,它好象是存在又好象是不存在,你要找它却找不着,你不找它却又来了。我们不知道它从那里来,要到那里去,我们不知道它从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产生的,也不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会消失,好象是天地还未产生之前就已经产生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就是这个意思。佛道两位祖师的感受和认识是一样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有体会,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炼功的状态,都不要刻意进行追求,很多时候,我们拼命争取的东西总争取不到,我们不想得到的东西,偏偏却在无意中得到了。“道”就是这样,我们永远也琢磨不透的,我们永远也抓不住它,但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它无形无象、无踪无迹,它来去自如、无所不能,它深不可测、微妙玄通,它在天地未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即使天地毁灭了它也不会消失。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一章主要是阐述“道”的特征。但是,要用什么办法才能够观察体悟“道”的这些特征呢?那只有修道才能够做得到,而且要修炼到相当的层次才能够体悟认识这些特征,进入到高深的境界之后,那就能够对此有进一步的认识。作为修真炼道之人,应该对“道”的这些特征有更加明确的认识。比如作为修炼之人,他想进入某种特定状态有时是很困难的,但有时却又在无意之中能够轻易的进入那种状态,这跟“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修炼的目的,就是要得到这个“道”,要掌握和驾驭这个“道”,只有实现自由的掌握驾驭这个“道”,才算是是真正的成就了无上正果。但是,由于这个“道”有着以上的那些特征,要真正能够掌握和驾驭这个“道”那是十分困难的,只有超凡入圣的圣贤大德才能够做到这一点。达到这种程度,早已超越三界,摆脱轮回,成就正果了。这样的人,就达到了不生不灭的境界,就会同“道”一样,即使天地毁灭也不会死亡,这就是佛教和道教修炼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有的人把“道”理解为场,也有人把“道”理解为能量,其实这只是道的表现形式之一,虽然场无处不在,能量也无处不在,但都不是“道”,都包容不了“道”的内涵,都不能够准确的表述“道”。当然,得道的表现,可以用就是拥有和运用超自然能量来衡量。从佛教和道教来讲,按照拥有和运用这种超自然能量的大小,可以分为许多修行的果位,比如佛教的果位有佛、菩萨、声闻、罗汉等,道教的果位有金仙、天仙、神仙、地仙、人仙、尸解仙等,因此我们不能说能量就是“道”,自然我们更不能说能量就是“道”了。
    [注释] 
    ①冲:通盅 
    ②有弗盈:有,通又。盈:满,引申为尽。 
    ③渊:深远。呵(a):语助词,表示停顿。 
    ④宗:祖宗,祖先。 
    ⑤锉其兑:锉(cuo):消磨,折去。兑(rui):通锐,锐利、锋利。锉其锐:消磨掉它的锐气。 
    ⑥解其纷:消解掉它的纠纷。 
    ⑦和其光:调和隐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以上四个“其”字,都是说的道本身的属性。 
    ⑨湛(zhan):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书中“浮沉”的“沉”多写作“湛”。“湛”、“沉”古代读音相同。这里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连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无若存。参见第十四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句,理解其意。 
    ⑾象:似。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直译]     天地无所谓仁慈,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没有什么仁受,对待天下百姓就象对待刍狗那样,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和地之间,难道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见闻广博反而更加令人困惑,不如意守丹田保持虚静。
    [意译]    宇宙天地虽然包容万物,但它是没有情感的,也就没有所谓的仁慈博爱,因此宇宙天地对待人类和万事万物就象对待草狗一样,都是一律平等的,没有任何分别。圣贤的君王效法天地大道无为而治,也是不推崇仁慈博爱的,对待宇宙万物和对待天下百姓,也象是对待草狗一样一律平等的,不会有任何偏爱。人类在天和地之间的整个生存空间,难道不是象是一个神奇的大风箱吗?我们的这个生存空间,它是那样空虚而又不会枯竭,越鼓动所产生的生气就越多,而且生生不息,永远都不可穷尽,实在是神奇无比。知识广博、见闻繁多,反而更加使人感到困惑和心灵空虚,还不如意守丹田,保持清灵虚静。
    [理解] 
    老子在这章里面讲的是天道,而人道是效法天道的,而修真炼道更是要效法天道,只有效法天道才能修炼成就大道,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我们用不着多加解释说明。
    宇宙天地作为总体的物质存在形式,它孕育包容了万事万物,但对万事万物都是一律平等的,我们人类和所有的生命,甚至是没有生命的其他物质,都是宇宙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在宇宙的怀抱中生长发育。因此,宇宙对待万事万物都没有任何偏见之心,对待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和对待小猫小狗、朽木野草是没有任何区别的,都是一律平等的。众生平等,这是天地的法则,作为修行人来讲,更加应该明白这个道理,这样才能把握和体悟道的精髓。佛教向来主张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也就是这个道理,而且讲得更加明确一点。从佛教来讲,众生皆有佛性,宇宙天地间的所有生命,从理论上来说包括小猫小狗的佛性都是一样的,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都可以最终修练成佛,当然也可修炼成道。作为真正的修炼之人,首先就要破除骄傲自满的思想,任何时候都不要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不要以为自己有点身份地位、有点金银财宝、有点小聪明就自视高人一等,而要把自己看成是极普通的人,这样才是正确的修行态度。往更深的层次讲,真正的修道之人,即使是在飞禽走兽等低等级的生命和植物面前,也不会为自己生而为人感到优越和高兴,而应当平等的看待飞禽走兽与各种植物,甚至还要对它们高看一等、厚爱一层,对它们生起恭敬和感恩之心。佛教在此方面阐述得很清楚,认为三界十方所有有生命的众生在过去世都做过我们的父母,我们应当生起感恩之心,并努力帮助他们脱离六道轮回苦海。
    作为修炼得道的圣贤国君,要治理好天下,就必须效法天道,对待自己的所有臣民百姓都不能有所偏见偏爱,不论高低贵贱、不论美丑善恶,都不能带有任何感情慈爱,而要一律平等对待。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治理好国家,也才能够教化百姓如法的修行大道。
    接着老子用风箱来作比喻,形象阐述了如何修炼天地大道。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要具体的阐述如何修道,有时是相当困难而且说明不清楚的,为了生动形象的阐述如何修道,老子在这里用风箱作比喻来进行说明。在这个比喻里面,用虚空来比喻天,用风箱的内部活塞来比喻地,天是虚静不动的,但又是无边无际不可穷尽的,大地生长包容万物并不断运动,生命之风就源源不断的产生,无数的生命因此而生产发育、不可穷尽。从具体的修练来讲,老子这是在用风箱作比喻进行教导我们如何进行修练,所谓的“天”就是上丹田,位于我们头部的中间,所谓“地”就是下丹田,也叫气海,位于我们肚脐下面三分左右。我们练功就从下丹田开始作手,修炼到一定程度之后,下丹田真气满,就会沿督脉上升,冲破玉枕夹脊,经过百会印堂,直接到达上丹田,最终打通小周天。这样反复的修练,真气不停的在任督二脉循环运动,随着真气越练越大、越练越多,这样深入下去,就会从量变和质变,最终逐渐得道。我们知道,中国道家的很多经典,为了防止功夫外传和流失,都喜欢用隐语来表意,若是外人即使得到经书,若非得到高人的指点,纵使才高八斗,也看不懂弄不明白经书的内容,作为道家重要经典的《周易参同契》就是最典型的代表。结合这方面的情况来考虑,作为道教始祖的老子,当然可能用隐语来具体阐述如何修真炼道。所以,在这里“天”和“地”,既可指现实的天和地,更是指人体的上下丹田。这一段,其实是阐述修炼小周天的功夫及其所产生的感应。对于修道之人来讲,知识见闻越多,思想就越杂乱,就越难以入静,还不如一心不乱,意守丹田更加有效。守中,其实就是意守丹田。在这里必须特别说明的是,为什么拥有众多的知识反而成为修道的障碍呢?第一,知识多了思想复杂,就会扰乱自己的心智,难以安宁入静;第二,知识见闻多了,心中就会自觉不自觉的产生优越感,经常看不起别人,更不要说尊重比他地位低下老百姓,在佛教里面这叫贡高我慢,是修行的一大障碍。第三,知识见闻多了,通常不会专一进行修炼。就会有一山更比一山高的感觉,从修练来讲,如果今天听说这门功夫好就修练这门功夫,明天听说那门功夫好又修练那门功夫,那么练来练去自己也许永远都是门外汉,永远无法精专下来;第四,也就是最重要的,就是佛家所说的着相,即是着于文字相和知识相,就是被自己的广博知识束缚头脑,缺乏创新和打破旧有知识的勇气与活力。着于文字相和知识相,这是现代人修练的最大障碍。因为现代科技发达了,对于现代科技无法证明的佛道修行功夫,多持怀疑态度,甚至认为是所谓的伪科学与封建迷信,这就更加无法修行了。对于这个问题,佛教和道教都有很多阐述,佛教里面讲的就是着相,读书人修炼就容易着文字相和知识相。所谓“着相”,就是形成思维定势之后,被现有的知识体系束缚了思维和大脑,从而对修真炼道产生怀疑,甚至根本不相信。而修炼,只有打破世俗的所有知识体系、打破现实社会的所有条条框框才有可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这就好比一张白纸,最容易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而如果要在一张图画上画出更美更好的画来,那就很困难了,那就要花费很大的功夫。在这里,原有的画就是“相”,你必须把原有的画完全涂掉,才有可能画出最美最好的画来。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知识,就好比是那幅画,拥有的知识越多,画中的内容也越多,要涂掉它再重新画出一张完全不一样的画来困难重重。所以,通常情况下,没有什么知识反而更容易修道;但是如果能够不着于文字相和知识相,知识渊博的人却可能拥有更高的成就。
    本段最后的一句话,还有一层更深刻的意思,就是修行到一定程度了,随着各种各样的神通功能的出现,比如出现拥有天眼通、天耳通、阴神、阳神等等功能,在这个时候如果着力追求各种各样的功能神通,就满足于不断的开发运用这些神通功夫,以为自己已经得道了,以为自己十分了不起了,那其实是大错特错。这样,只能束缚住自己的灵性,对提高自己的修行反而会造成障碍。面对这种情况,要不贪求、不迷念于这些功能神通,对这些功能神通视同无物,甚至放弃这些功能神通,一心一意的精进修行,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取得至高的成就。为什么呢?对于一个真正修真炼道之人来讲,神通其实是小道小术,如果满足于神通就会落于下乘,因为知彻底解脱才是真正的大道。如果达到彻底解脱的境界,不但拥有最圆满的智慧,也拥有最广大的神通,所以修真炼道之人不应该追求开发这样那样的神通功能,而应该慎用甚至放弃神通功能,继续专心致志的修炼,直至粉碎虚空、超出三界为止。
    [注释] 
    ①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正如元代吴澄据说   :“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②犹橐龠(tuoyue):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③屈(gu):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⑥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守中:守住虚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