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道德经》悟解(九)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百度国学吧 佚名 参加讨论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则全,枉①则直,洼则盈,敝②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③为天下式④。不自见⑤,故明⑥;不自是,故彰,不自伐⑦,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直译]    
    委曲便会保全,弯曲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圣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治理天下的规范。不自我表现,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是能够达到的。
    [意译]   
    我们都知道,有时候委曲自己才能够保全性命,弯曲的树木总会伸直,低洼的地方总会积满水流,陈旧的事物总会不断的更新,清心寡欲才会有所收获,贪得无厌就会迷惑困顿。正因为如此,修行得道的圣人就以抱元守一(修道)作为治理天下的法则。圣人从不凭自己所见评判事物,但却看得更加明白;圣人从不自以为是,但却对是非曲直清楚明了;圣人从不表现夸耀自己,但却能够建立显赫的功绩;圣人从不矜持傲慢自高自大,但却能够得到人们尊敬拥戴。正因为圣人从不与人争名争利,所以天底下没有那个人能够与他争名争利。古人所讲“委曲自己便会保全性命”的话,怎么会是一句空话呢?它是实实在在能够达到的。
    
    理解
    这段文章,其实主要是通过辩证的关系来阐述不争的重要性。
    首先,老子用一个排比句,列举了六个方面的例子,从不同的方面来阐述辩证法。对于老子所列举的六个事例,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十分熟悉,而且我们还可以列举出更多的事例。作为一个修炼之人,更是要准确的把握辩证法,并能够运用辩证法来指导自己的具体修行,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通过不同的具体事例阐述辩证法的主要原因。因为,我们要是不懂辩证法就难以修行,更不能够在高深的境界中修行。如果我们准确的掌握了辩证法,并且弄清楚了生与死的关系,那我们在高深的境界中修行就如鱼得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幻境中的景象是随着自己的心识而不断变化的,纵使出现再惊险恐怖的情景,只要自己不为眼前的幻境所困扰,眼前的境界马上就会转换,立即便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对此,我们每个修行之人都应该深有体会,在此不用多说。
    在举例阐述辩证法的基础上,老子提出了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那就是以修真炼道作为治理天下的准则,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宏扬并教导天下百姓修炼大道来治理天下。让天下百姓都修真炼道,并取得理想的道果,个个都成为修行得道的人。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几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到底应当怎样理解才真正把握了老子的原意呢?结合老子是修行大家和本段文章的实际来看,我们的直译和意译都没有准确把握老子的原意。从承接上文来看,老子明确提出修真炼道是圣人治理天下的法则,因此,这几句话就应该深入到修炼的层次来理解,这才能够真正明了本段的意思。首先,“不自见,故明”的意思是什么呢?从修炼方面来讲,就是修炼出肉眼通、天眼通、慧眼通、法眼通、佛眼通等功能,或者是修炼出元神窍的功夫后,自己不需要睁开眼睛,反而对整个世界、对整个宇宙天地看得更加清楚,不但可以看清楚事物的现在状态,还可以看清楚事物的整个发展状态,所以对整个天地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都 看得很明白。“不自是,故彰”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甚深的功能状态中,不再为自己的主观意识所左右,不对任何事物进行评判,一切顺其自然、一切自然而然,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反而更加显明。如果我们为自己的意识所左右,我们就难以进入甚深状态,也不可能观察到宇宙的真实面目。“不自伐,故有功”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做了好事善事之后不自我夸耀,一个人做了善事好事之后不要沾沾自喜,不要自我夸耀,这才是高尚的人。作为一个真正的修炼之人,要真正修炼圆满,还有个积累阴功的阶段。所谓修阴功,就是做了好事善事不让人知道,这才算是功德。如果做了好事善事让人知道了,那就是做“阳功”,也就是做了阳世间的功德。如果做好事善事是为了自我标榜,为了捞取某种资本,那就是沽名钓誉,而不是在积累功德。正因为如此,当年达摩祖师到金陵面见梁武帝,在交谈之中梁武帝对自己大力宏扬佛教、建寺、写经、度僧、造像颇为自得,并很自负地问达摩祖师:“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祖师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对此,梁武帝不能理解,达摩祖师即渡江入魏,最终在少林寺面壁九年,而开创中国禅宗佛教,终成一代开山祖师。“不自矜,故长。”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骄傲自满,功德才能够增长。这个道理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但是真正做起来却很难,特别是在甚深功能状态中,要真正做到这点更是难上加难。正因为如此,有的修行人修炼到一定程度,出现了一定功能境界之后,便感到很满足了,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悟道得道了,认为自己的功德智慧已经圆满无缺了,却不知可能他才刚达到甚至未达到小乘境界,离究竟圆满的境界还差得很远,但他却因此骄傲自满了,因此止步不前了,这实在是非常可惜。老子在这里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实际上修行是无止境的,就是修炼到最圆满的境界,也还不是最后的功夫,也还可以往上修行,只不过是对于如何再修行我们不得而知罢了。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了承接上文而言的,是对“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几句话的简单概括总结。正是因为前面几句话阐述了修行的道理,所以才能够得出如此的结论。为什么呢?因为真正修行之人才会与世无争,特别是修行成就甚高之人早已看破红尘、淡漠名利,更不会与民争权、争名、争利。由于修行得道之人与世无争,所以天底下没有那个人能够与他争名夺利的,也没有办法与之相争。从这句话分析,我们也可以知道前面几句话确确实实是讲修行。
    最后的几句话,意思很简单,我们没有必要说明。
    [注释]
    1、枉:屈、弯曲。
    2、敝:凋敝。
    3、抱一:抱,守。一,即道。此意为守道。
    4、式:法式,范式。
    5、见:音xian,同现。
    6、明:彰明。
    7、伐:夸。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①。故飘风②不终朝,骤雨③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④;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⑤。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直译]    
    少说话才合乎于自然规律。所以,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只有天地才有这样的力量。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从事于修道的人就等同于道,从事于仁德的人就等同于德,从事于失德的人就等同于失德。等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等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等同于失德的人,失德也乐于得到他。诚信不够了,就会有人不信任他。
    [意译]    
    对于修炼得道的圣贤国君来讲,不发号施令打扰民众清静生活的不言之教才符合自然法则。因此,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能够使它这样呢?只有天地才有这样的力量。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国君用天地大道来治理国家就要谋求与天地大道相一致,用施行仁政来治理国家就要谋求与仁德相一致,用“失德”的高压政策来治理国家就要谋求与“失德”相一致。谋求与道相一致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谋求与仁德相一致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谋求与失德相一致的人,失德也乐于得到他。如果国君治理国家不讲诚信,天下的百姓就会不相信他。
    
    理解
    老子在这段文章里主要是阐述道和德的关系。
    “希言自然”是什么意思呢?应该怎样理解呢?它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少说话才符合自然法则,但是要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涵义却需要动动脑筋。首先,在整个自然界来讲,除了我们人类以外,其他的所有生灵都没有语言,虽然不少动物昆虫都能够发出不同声调的叫声,但是它们仍然无法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也不能够改造这个世界。作为天地成事万物来讲,它们都是没有语言沟通能力的,而我们修真炼道之人是要效法天地的,所以从天地大道迷个角度来讲,少说话是符合自然法则的。其次,对修真炼道之人来讲,只有少说话多修炼,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修炼成果。比如印度的一些苦行僧就有禁言修行的方法,修炼这种方法之后,有些人甚至终身都不再说话。达摩祖师到达中国之后,就曾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九年期间几乎都不说话,只是默默的打坐修行而已。第三,从治理天下的角度来讲,只有行不言之教,少发号施令,不打扰老百姓的清静生活才能实现天下大治的目标。
    接下来“故飘风②不终朝,骤雨③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几句话,主要是对自然现象进行了解释,目的是要让大家明白自然事物都不能长久的道理,以便抓紧时间修真炼道。自然界的风雨是不能够长久的,人的愤怒情感也是不能长久保持的,由此推之,天底下的万事万物都是不能够长久的。我们弄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应当怎么办呢?有的人为此及时行乐,如李白一样今朝有酒今朝醉,金钱散尽复还来。有的人就拼命的挣钱,最大限度的追求物质享乐,恨不得吃遍天下所有的美味,玩遍天下所有的景致。还有的人则对生命的短暂充满了恐惧,生怕宝贵的生命转眼间便烟飞云散。其实,这些做法都是不正确的。最正确的办法那就是修真炼道,追求永恒,寻求解脱,以便获得无上道果。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身是极其难得的,而只有得到人身才能够正确的进行修行,并获得无上正果。所以古代的高僧大德才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在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的是,佛法难闻,道法也同样难闻,如果我们抓紧时间好好修习的话,大限来临之时我们后悔也就太迟了。为此,我们来看看佛教经典对人身难得的解释和说明。佛经上说得到人身犹如“盲龟得浮木”。意谓大海里有只海龟,眼睛是瞎的,每过一百年浮出海面一次。一块浮木中间有一小孔,在海面上漂流,等到有一天海龟浮出海面时,能恰好地钻进浮木孔中,这是何等的难遭难遇!另外佛经上说一个人在上面须弥山、不要讲须弥山、讲普通一座山好了,放一条线下来、下面一个人,拿著一根绣花针,线放下来要穿进那个针洞、你说有没有可能呢?这种可能性是十分稀少的。要得到人身就是如此艰难。此外,有一次,释迦牟尼佛手上拿著一堆沙问大众弟子:我手上的泥土多、还是大地的泥土多?大众答:大地的泥土多,佛手上泥土少。佛再将泥土放下去,再问大众:现在是大地的泥土多,还是我手上的泥土多?大众答:大地的泥土多、佛手上的泥土少。这时佛就说:失人身就像大地泥土这麼多,得人身就像我们手指甲中几粒沙。由此可见,要得到人身确实十分不容易。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这几句话,老子是通过举例来阐述为人做事的道理,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就要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自然规律,同时还要把握好历史趋势和有利时机,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比如我们要制造宇宙飞船,我们就要进行精密的设计,按照相应的公式定律进行测算测试,这才有可能成功飞向太空。如果我们从事国际贸易,我们不但要遵守相应的国际规则,还要搞好成本核算,了解市场行情,这样才能够获得赢利。如果我们是运动员,我们就要遵守相应的体育规则,并且不断的努力煅炼,才有可能取得较好成绩。只要我们做事遵循自然规律和相应的法则,准确把握历史趋势和在利时机,我们所做的事情就容易取得成功,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做事不遵循自然规律和相应法则,不遵循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善于抓住有利时机,我们做事情就难以取得成功,至少会事倍功半,甚至会灭国亡家。历史上就有很多这样的事例:比如清皇朝建立之后,极力推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同时拒绝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结果导致了中国的不断衰落,被西方列强百般欺凌蚕食,差点变成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人民群众苦不堪言。再如我们在大跃进时期放卫星和大炼钢铁,当时为了超英赶美而采取了一些不符合实际的极端措施,也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样的,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企图统治世界并不自量力的进行全球进攻,结果对全世界人犯下了滔天大罪,并导致了德国的战败和分裂。正因为如此,所以古代的圣贤谋事创业就非常强调“天时、地利、人和”,如果三者都把握住了,那创业谋得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如果只把握其中两者,必须加倍努力才能够取得成功;如果只把握其中一项有利条件,就是竭尽全力也可能难以成功;如果三者都把握不住,那就必定失败无疑了。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句话有两种理解方式,第一种就是从字面上去进行理解,即是:一个人如果不讲信誉,人们自然也就不相信他。这方面的意思很简单,也很容易理解,我们没有必要多谈。结合本段文章和《道德经》全文来看,特别是结合修行方面的情况来看,我觉得第二种理解方式更接近老子的本意。那么第二种理解的内容是什么呢?即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修真炼道之人,如果不相信对修道和对上师不能生起敬信之心,那么他就不会相信天地大道是何等的高深玄妙,即使他进入和经历过高深的境界,他也不会相信道法如此神奇和不可思议。从历代高道大德修行的情况来看,特别是从藏传佛教的修行情况来看,对道法佛法和上师能够生起的敬信心这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修行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一个人连敬信心都没有,那他怎么能够修行呢?讲得更加通俗一点,如果一个人连所要学习的科学都不相信,那他怎么能够学习好科学知识呢?那显然是不可能的。对于在生活或学习中所出现的科学现象,他自然也是不相信和不理解的,更不用说运用科学原理去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了。
    [注释]
    1、希言:字面意思是少说话。此处指统治者少施加政令、不扰民的意思。
    2、飘风:大风、强风。
    3、骤雨:大雨、暴雨。
    4、从事于道者:按道办事的人。此处指统治者按道施政。
    5、失:指失道或失德。
    
    第二十四章
    [原文]    
    企①者不立,跨②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直译]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得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意译]    
    踮起脚跟站起来想看得更远,但因为脚跟难以稳定,反而站立不稳。迈开大步想快步前进,但因步伐迈得太大容易疲劳,反而难以远行。自逞已见的人,由于看问题不全面,反而不能够弄清楚事情的真相。自以为聪明能干的人,由于得不到别人的认同,他的社会知名度反而不够响亮。喜欢自我吹嘘夸耀的人,由于脱离实际,反而不能够建立功勋。自高自大态度傲慢的人,由于不能得到别人的敬重,反而不配做统领百姓的长官。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从道的角度来看都是不符合天地大道的,说得难听一点,这些行为就好象剩饭赘瘤一样,都是多余的和令人讨厌的。正因为这样的思想行为是令人厌恶的,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理解:
    这段文字主要是通过反面事例来阐述辩证法,目的是告诫君王和修真炼道之人在具体的修行之时应当怎样处理类似的问题。
    “企者不立,跨②者不行”这两句话,使我们联想到两个成语,第一个成语就是拔苗助长,第二个成语就是欲速则不达,这两个成语的故事我们都十分清楚明白,也就用不着多加解释了。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要是超越了客观规律,尽管我们的目的和愿望都相当良好,但也只能适得其反。作为治理天下的君王和修真炼道之人,更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一切事情都要量力而为,按部就搬,实事求是,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果。比如我们搞经济建设,就要适度的控制发展速度,如果发展速度过快,通货膨胀不断,造成物价飞涨,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形成经济危机,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如果一个企业的扩张速度过快,盲目贪大求快,由于规模和效益不能有效兼顾,就会造成运行成本上升,市场效益下降,甚至会造成企业迅速破产。我们在修炼过程中也是这样,不能贪多求快,恨不得一天就获得最高道果,那样只能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渴求迅速取得成功,这是现代人的通病,但是修真炼道却不能够速成。因此,我们修真求道必须一步步的来,不能心急,不能速成。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就是这个道理。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不要坚持已见,不要自以为是。这两句话的道理很浅显明白,但说来容易做来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具体修行中所碰到的任何事情都是辩证的,有些事情甚至是相当复杂难以取舍的,关键是如何辩证的看待和处理问题,如何妥善处理好相互之间关系,而要把握好这个尺度那就相当困难了。特别是有些时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如果不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而随大流,那就会犯错误。就拿修行来讲,也只有少数人有缘能够修行,而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份机缘和福德,如果也随大流而放弃修行,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如果是在甚深境界中,在修炼的功能状态中不能把握好这个尺度的话,那就更加容易犯错误。因为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尚且如此难以准确把握,在功能境界的潜意识状态中,我们就更加难以掌握分寸。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句话的意思也相对简单,道理很浅显明白,我们用不着多加解释。但是,结合当今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我们身处市场经济时代,在很多时候如果不适当自吹自擂话,纵使你才华盖世也很难取得成功。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商业炒作和打广告,很多所谓的名牌产品,都是商业炒作的结果。在今天这样的时代,很多人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择手段,很多人为了成名走红而故意炒作和大吹大擂,如果我们不适当推介自己的话,也就很难获得成功。然而,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者而言,却不能够沾染这样的陋习,一定要甘于平淡,乐于清闲,这样才有可能不断进步,并及早证悟道果。如果为了贪图虚名假利和荣华富贵而大吹大擂,那就会犯下致命的错误,甚至会走上邪路。比如,刚刚掀起气功热的时候,就有不少气功师不甘寂寞,纷纷出山,结果不少人由于动机不纯和吹牛过度,都不约而同的走上了邪路,现在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回想当年出山之时是何等风光,但现在的情况又是怎样凄凉,这个教训确实非常深刻,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借鉴。因此,作为一个修行者,一定不能够沾染世俗恶习,而要安贫乐道,精心修炼,否则就有可能走上邪路。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几句话,是对前文所作的总结,意思也相当浅显,我们也用不着详加解释。
    [注释]
    1、企:一本作“支”,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
    2、跨:跃、越过,阔步而行。
    3、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
    
    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寂兮寥兮②,独立而不改③,周行而不殆④,可以为天地母⑤。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⑥,强为之名曰:大⑦。大曰逝⑧,逝曰远,远曰反⑨。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⑩。域中⑾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⑿。
    [直译]    
    有一样事物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天地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取法自然。
    [意译]    
    有一样神奇的事物混然而成,它在天地未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是那样的寂静而虚灵,既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清它的形体,它超然独立于宇宙时空,不依靠任何外在力量而独立存在,任何力量也不能使它发生改变;它不停的循环运行,却永远也不会衰竭和停止。对于这个神奇的事物,我们只能认为它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本,宇宙天地都是由它衍生发展出来的。我不知道它叫做什么名字,只能勉强给它取名叫做“道”,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它运行不息而伸展得极其遥远,它伸展得无限遥远却又能返回本来的面貌。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道是神奇伟大的,天是神奇伟大的,地是神奇伟大的,人也是神奇伟大的。宇宙天地间有四样神奇伟大的事物,而人类位居其中之一。人类之所以神奇伟大,是因为人类能够取法于地;地之所以神奇伟大,是因为地能够取法于天;天之所以神奇伟大,是因为天能够取法于“道”;而道之所以神奇伟大,是因为道超然独立而又能够任运自然。
    
    [理解]
    这章的文字虽然简短,但意思相当复杂而且极其重要,如果我们不深入认真研究探讨的话,就容易忽略过去。但是,只要我们有心加以研究,便可以发现本章其实是是《道德经》的中心章节之一,弄清楚本章的意思,对于我们准确把握《道德要》的本意具有相当大的帮助作用。老子在本章中,分层次对道的特征和作用进行阐述,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就是开头的几句话,着重阐述了“道”的六个基本特征。
    第一个特征,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老子在第一句话“有物混成”首先就阐明的“道”的不可分割性,明确的说明“道”是先天形成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这其实是“道”的最重要的特征,但我们在分析理解时却往往最容易忽略。我们要特别注意“混成”两个字,也就是说“道”是浑然而成的,是先天自然形成的,是完全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如果“道”是可以分割的,那就不是“道”。比如我们现在已知的各种公式定理,只是“道”的表现形式之一,都只有在一定的条件范围之内才能够成立,超出这个范围便不能够成立了。虽然如此,这些公式定理也是不可分割的,一旦加以分割,它们也就不能够成其为公式定理。
    第二个特征,道是超越时空之上的。老子用“先天地生”这句话来加以说明,即“道”在宇宙天地未产生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它并不因宇宙天地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宇宙天地的毁灭面毁灭,因此“道”的存在是永恒的,是无始无终的,是没有生命的,它始终超然于时空之上。如果“道”成为时空之内的产物,那它就是有生命的主体,那它就会受控于宇宙天地,它就会成为宇宙天地的一部分。按照宇宙大爆炸论观点,时空和空间从宇宙大爆炸那一刹那起同时产生,因此宇宙天地和时间都是“道”的载体,“道”始终超然于宇宙时空之上。
    第三个特征,道没有声音、没有形体的,“寂兮寥兮”就是很好的形容。也就是说,“道”是我们是看不见、摸不着、也听不到的物质,它没有声音、没有具体的形态,当然也没有温度,没有亮度,没有色彩,没有速度,没有体积,没有味道,更没有七情六欲。“道”虽然如此空灵虚无,但并不等于没有,并不等于不存在,而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道是纵贯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的,宇宙天地任何地方都有“道”的存在,任何时候都有“道”的存在。
    第四个特征,道是超然独立的。对此,老子用“独立而不改”来加以说明,也就是说“道”是不依赖任何事物、任何力量而独立存在,虽然宇宙天地是“道”的载体和具体体现,但“道”却并不依靠宇宙天地而存在,不管有没有宇宙时空,“道”都是始终超然独立的。宇宙天地只是“道”的具体表现,它必须遵循它的法则,必须按照“道”的规律运行,任何外在的力量不管多么强大,都都无法改变它,“道”的这种超然独立性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
    第五个特征,道是循环往复不停运行的。“周行而不殆”充分说明了“道”的这一特征。所谓“周行”,就是循环往复的运行,有周期有规律的运行;“不殆”,就是“道”的运行始终不会停止,不会衰弱,不会疲惫。综合起来也就是说:“道”是循环往复有规律运行着的,是始终也不会停止的。因此,“道”任何时候都不会停止运行,即使时空毁灭了“道”也仍然如此运行,它的运行规律也不会因此而改变,它是永恒运动着的。
    第六个特征,道是宇宙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本。对此,老子用“可以为天地母”来加以说明。按照老子的意思,可以说“道”是宇宙万物产生的本源,是天地万物的母体,道包容了宇宙天地万物,是宇宙天地万物的主宰,天地万物都从“道”分化演变而来,都是“道”的具体体现,都是“道”运行演化的结果。
    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论,我们这个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这一从热到冷、从密到稀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发。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但是因为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结果温度很快下降。当温度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它要么发生衰变,要么与质子结合成重氢、氦等元素;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度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见元素合成理论)。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当温度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
    
    从1948年伽莫夫建立热大爆炸的观念以来,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宇宙学家们为我们勾画出这样一部宇宙历史:     大爆炸开始时 约137亿年前,极小体积,极高密度,极高温度。     大爆炸前10~43秒 宇宙从量子背景出现。     大爆炸前10~35秒 同一场分解为强力、电弱力和引力。     大爆炸前10~5秒 10万亿度,质子和中子形成。     大爆炸后0.01秒 1000亿度,光子、电子、中微子为主,质子中子仅占10亿分之一,热平衡态,体系急剧膨胀,温度和密度不断下降。     大爆炸后0.1秒后 300亿度,中子质子比从1.0下降到0.61。     大爆炸后1秒后 100亿度,中微子向外逃逸,正负电子湮没反应出现,核力尚不足束缚中子和质子。   
    大爆炸后13.8秒后 30亿度,氘、氦类稳定原子核(化学元素)形成。     大爆炸后35分钟后 3亿度,核过程停止,尚不能形成中性原子。     大爆炸后30万年后 3000度,化学结合作用使中性原子形成,宇宙主要成分为气态物质,并逐步在自引力作用下凝聚成密度较高的气体云块,直至恒星和恒星系统。     根据哈勃常数也可以推算大约150亿年前,宇宙起始于一个奇点。     温格.波缪说:“爆炸1/100秒时,温度为1000亿摄氏度,宇宙处于最简单的热平衡状态。从纯能量中产生出来的光子和正负电子搅和在一起,连幻影般的中微子也泡在这盆热汤(就是我们所说的基本粒子浓汤)里。光子和质子的比例为10比1。爆炸1秒后,温度降到100亿摄氏度,中微子开始抽身逃离热平衡。三分钟是个划时代的时间,温度降到10亿摄氏度,正负电子湮灭完成。宇宙主要由光、正反中微子组成,核粒子只占很少份额,其中氢和氦的比例为73∶27。另外就是湮灭中多出来的与核粒子同样稀少的电子。此后70万年没有大事发生,直至温度降到3000摄氏度,自由电子渐渐各有其主,与核结成了氢和氦,物质于是脱离了辐射的热平衡,宇宙开始透明。     第二个导次,主要既阐述对“道”的命名,同时说明“道”广大无边的特性。老子在阐明了“道”的六个基本特征之后,对“道”进行了进一步探讨,想弄清楚这一神奇事物到底是什么东西。但是,从未有人明确告诉过他这是什么东西,前人也没有具体的描述过这种神奇的事物,因此他对这种神奇事物只好勉强命名为“道”。看到“道”是如此神奇广大,又只好再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在这里,我们主要是弄明白“道”广大无边、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特点,其余的话语用不着多说。
    第三个层次,老子着重阐述“道”的运动特点。对于这个特点,老子在前面已经进行了简单阐述,我们也作了具体的分析。但是,由于这个问题很重要,在前面对“道”的运动特点还没有阐述清楚具体,因此老子在这个层次里面,便再次对“道”的具体特点进行强调和具体阐述。
    第一个特点,“道”虽然无边广大,但它总是运行不停的。“大曰逝”的意思:就是“道”是那样的广大无边、无所不包、无处不在,但它又是始终运动着的,总是以动态的形式存在,它永远不停的运动着,永远也不会停止。
    第二个特点,道的运行是极其遥远的。老子用“逝曰远”来加以说明,也就是说,“道”不停的运动着,它能够运行到极其遥远的地方。这个“远”,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超越宇宙空间之外,二是超越宇宙时间之外,也就是说“道”的运行是可以超越时空之上的,在宇宙天地没产生之前它就已经存在并运行着,在我们所知的宇宙时空之外,它也不停的运行着。这个特点我们在前面也已经分析过,也用不着再多加说明。
    
    第三个特点,道是循环往复运行的。对此,老子用“远曰反”来加以说明,也就是说,“道”的运行虽然可以超越时空,运行到极其遥远的地方,但它终归还是要返照其本源。因此,“道”的运行是有规律的,是循环往复的,是有周期性的。我们只要把握住“道”的这些特点,我们就能够驾驭它,运用它。这个特点,前面也已经分析过,我们也用不着再哆嗦。
    第四个层次,着重阐述道和天地人的神奇伟大。这个层次与前面的层次联系不够紧密,为此,我们理解起来就必须多动脑筋,这样才能比较准确的弄明白老子的本意。
    第一,道是神奇伟大的。“大”在这里的意思,不是广大无边的意思,而应该是神奇伟大的意思,只有这样理解才比较符合本文的实际。因为老子是在比较详细阐述了“道”的特点之后,才得出了“故道大”的结论,所以应当如此理解才比较正确。
    第二,天是神奇伟大的。因为天是“道”的具体载体,是“道”的具体表现,所以老子才由“道”大得出“天大”的结论。而且按照传统的宇宙观,天上的宫殿里面住着玉皇大帝等神仙,他们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从修行的角度来说,修行证悟金仙、天仙才算取得最圆满的道果。因此,天自然是神奇伟大的。
    第三,地是神奇伟大的。因为地是天的载体,是天道运行的具体表现,它能够孕育滋养各种生灵,是万物的母体,我们人类的休养生息都离不开大地,所以地也是神奇伟大的。
    第四,人是神奇伟大的。因为人是万物的灵长,具有劳动创造和思维修炼的能力,能够认识观察和把握运用宇宙真理,具有一定改造自然的能力,能够修炼天地大道,所以人也是神奇伟大的。
    第五个层次,着重阐述人为何神奇伟大。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顾出,老子认为宇宙天地间有四样神奇伟大的事物,而人类能够挤身于其中,这是极其伟大的,极为了不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与道和天地相比起来,确实是太缈小了,甚至缈小得根本就不能相比。但是,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甚至具有漫游宇宙、再造生命和毁灭地球的能力。从修行的角度来讲,人类具有自觉修炼的能力,如果能够修炼圆满的话,具有超出三界、与天地同体的能力,因此人类也是神奇伟大的。
    第六个层次,着重是阐述取法学习的榜样。
    第一,人效法于地。人类虽然神奇伟大,但又是相当缈小的。人类始终生活在大地之上,始终依靠大地的润泽滋养才能繁衍生存,人类必须取法学习大地,掌握和运用好天地万物的规律,人类才能够不断进步,社会才能够不断发展。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人类学会种植各种庄稼、驯服各种畜禽,学会制造各种工具、建造高楼大厦等等,都是取法学习的结果,而这种取法学习都没有离开大地。
    第二,地效法于天。地球必须依赖天才能够生存运行,离开了天,地球也就不可能存在。宇宙中还在无数个地球,它们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土,它们都依赖才能够存在和运行,而且都有一定的规律。如果破坏了这一规律,这些星球就有可能毁灭。因此,老子才说“地法天”。
    第三,天效法于道。天虽然极其伟大,但它是道的具体表现,是道孕育发展起来的,所以它必须效法于道,否则它就推动了存在的空间。
    第四,道任运自然。道是神奇伟大的,它始终超然独立于宇宙天地之上,它始终任运自然,自然而然。
    [注释]
    1、物:指“道”。混成:混然而成,指浑朴的状态。
    2、寂兮寥兮:没有声音,没有形体。
    3、独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独立性和永恒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绝对性。
    4、周行:循环运行。不殆:不息之意。
    5、天地母:一本作“天下母”。母,指“道”,天地万物由“道”而产生,故称“母”。
    6、强字之曰道:勉强命名它叫“道”。
    7、大:形容“道”是无边无际的、力量无穷的。
    8、逝:指“道”的运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7
    9、反:另一本作“返”。意为返回到原点,返回到原状。
    10、人亦大:一本作“王亦大”,意为人乃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即天大、地大、人亦大。
    11、域中:即空间之中,宇宙之间。
    12、道法自然:“道”纯任自然,本来如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