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战争与和平 醒 悟 坤,是牝马部族的女王,她有段先迷而后得主的经历:女王同西南的部族结为朋党,去攻打曾经亦结过朋党的东北部族,如此往复,怎得安宁。战争每年从履霜的秋季,打到坚冰至的冬天,仇恨使人迷惑得连直曲、方圆、大小也分不清了。 死神唤醒了生人。女王带头放下了含章宝刀,从事与王朝和谈,战争无法成就的事业,通过谈判而有了结果。从此,把怨恨装入襄中,紧紧地扎结起来,再不相互毁誉,黄裳元吉 ,邦家以宁。过去尸横遍地的疆场,而今只是赤駮大蚁的争战之野;过去血雨腥风的地方,而今成了天玄地黄的通达之区。 古文 坤1牝马2,先迷后得主:西南得朋3,东北丧朋,安,履4霜,坚冰至,直、方、大不习。 含章5,或从王6事,无成有终,括7囊无誉8,黄裳元吉9。 龙10战于野,其血玄黄11,迵12。※ 注释 1坤—女王。此处从《传世本》。 2牝—鸟兽的雌性。《诗·牧誓》:“牝鸡无晨。”这里指游牧民族。 3朋—朋党。《离骚》:“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 独而不予听。” 4履—《说文》:“践也。”此处从《传世本》。 5含章—宝刀也。《御览》:“典论曰:其二采似丹霞,名曰含章。”此处从《传世本》。 6王—《诗·小雅》:“宜君宜王注君诸侯也,王天子也。”邦国君亦自称王。 7括—《广韻》:“结也。” 8誉—《庄子·盗跖篇》:“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9黄裳元吉—《卢照邻中和乐歌》:“黄裳元吉,邦家以宁。” 10龙—音龙。《尔雅》:“ ,丁 也注赤駮蚍蜉。”蚍蜉,大蚁也。此处从《汉竹书》。 11玄黄—《说文》:“玄,天色;黄,地色。” 12迵—《说文》:“音洞,通达也。”此处从《汉帛书》。 ※ 本篇《汉帛书》命为“川”,《传世本》命为“坤”。 鸣嗛 我怀恨侵占别国君子的利益,故为此而鸣不平。我抱怨他们犯有劳民伤财的错误,不丰财于本国的邻里民众,反而耗费财力去侵伐他国。我高声疾呼:反对行用军队征伐邦国! 古文 嗛1 嗛嗛2君子3,鸣4嗛。劳5嗛譌嗛,不富7以其邻8,利用侵伐。鸣:嗛利用行师10征11邦12!※ 注释 1嗛—怀恨,抱怨,不满意。《史记·外族世家》:“景帝志心嗛之而未发。”《史记·文帝纪》:“天下人民未有嗛志,注不满之意。”此处从《汉帛书》。 2嗛嗛—《晋语》:“嗛嗛之德注嗛嗛,犹小小也。” 3君子—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春秋末称有德行的人。《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4鸣—发抒也。韩愈《送孟冬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5劳—使用、烦费也。《管子·小匡》:“牺牲不劳,则牛马育。”尹知章注:“过用谓之劳。” 6譌—古讹字的异体。讹,错误也。袁裒《题〈书学篡要〉后》:“致使学者,讹以承讹,谬以袭谬。”此处从《汉帛书》。 7富—《广韻》:“丰于财也。” 8邻—周代居民最基层的组织单位,泛指民众。《周礼·地官·遂人》:“遂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图经田野,造具鄙形体之法。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赞,五赞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皆有地域,沟树之。” 9侵伐—向他国进攻。《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夏,郑人侵许,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衰,诸侯相侵伐。” 10师—军队。《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 11征—征伐。《孟子·尽心下》:“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12邦—古代诸侯封国之称。《书·尧曲》:“协和万邦。”后泛指国家。此处从《楚竹书》。《传世本》辟汉人之讳,改“邦”为“邑国”。 ※ 本篇《楚竹书》命为“”《汉帛书》命为“ ”,《传世本》命为“谦”。 不宁 江猪图安乐,有蛇即不宁。白鹤在远去的北方鸣叫,其家人遥相和鸣。我有好酒,我与你共饮,醉它个踉跄难行。 亲人们正在与敌人拼杀,时而击鼓开战,时而罢鼓收兵。他们为痛失兄弟而泣,为祭祀招魂而歌。 帝王们只知月几望,哪念马匹亡,他们在谈论发动战争,像山鸡一般虽不会高飞,其音却高登于天。 古文 豚鱼1虞2,有它3不宁。鸣鹤在阴4其子5和之。我有好爵6,吾与尔7靡8之。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月几望,马匹亡,论如,翰9音登于天。※ 注释 1豚鱼—豚,猪也。豚鱼,即江猪。 2虞—安乐。《汉书·魏相传》:“臣闻明主在上,贤辅在下,则安虞而民和睦。”此处从《传世本》。 3它—古文蛇字。《说文》:“虫也,本作它,从虫而长。”此处从《汉帛书》。 4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史记·货殖列传》:“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 5子—呼叫对方。 6爵—音决。古代酒器,这里作酒用。 7尔—你。 8靡—行步踉跄状。《诗·王风·黍离》:“行迈靡靡。”此处从《传世本》。 9翰—山鸡,也叫锦鸡。《逸周书·王会》:“蜀人以文翰;文翰者,若臬鸡。” ※ 本篇《汉帛书》命为“中复”,《传世本》命为“中孚”。 改变 已经旷日持久的战争,如何使敌恐惧呢?可用黄牛之革,按照已经日久的经验,对甲盾实行三大改变,命武士身甲上饰虎纹、饰豹纹,头盔上饰虎面或豹面,熟习虎豹动作以此震慑敌人。 古文 革1。已日乃巩2,用黄牛之革。已日乃革之,革言三就改,命虎便3、豹便、革面。※ 注释 1革—皮革,皮革制的甲盾。《国策·秦策一》:“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2巩—恐惧。《荀子·君道》:“故君子恭而不难,敬而不巩。”此处从《传世本》。 3便—熟习。《三国志·魏志·吕布传》:“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此处从《汉帛书》。 ※ 本篇《楚竹书》、《传世本》命为“革”,《汉帛书》命为“ ”。 奈何 王朝大地无三时交害而民和年丰。一批批车马騑騑而行,艰辛地拉着大车大车满载的粮食,运去贡给天子。民众却不能因其国库充盈或虚空而有得失,只能盼四海和谐不发生战争,盼风调雨顺再赐丰年,祈祷来自上天的保佑。 古文 大1有2,无交害3,匪4艰5则大车以载,公用亨6于天子。小人弗克7匪其彭8厥9,交10如委11如,自天佑之。※ 注释 1大—王也。《老子道德经》:“城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2有—丰也。《左传·桓公三年》:“有年注五谷皆熟,书有年。” 3交害—交,《小尔雅》:“俱也”,《广韻》:“共也、合也。”害,妨也。《左传·桓公六年》:“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4匪—《集韻》:“同騑,騑騑马行不止貌。”此处从《传世本》。 5艰—《尔雅释诂》:“艰难也”。此处从《传世本》。 6亨—《唐韻》:“同享”。《礼·礼曲》:“五官致贡曰享。”此处从《传世本》。 7克—《尔雅释言》:“克,能也”。 8彭—《玉篇》:“盛也”、“多貌”。 9阙—《增韻》:“虚也”,《礼·礼运》:“三五而阙注一盈一阙,屈伸之义也。”此处从《汉帛书》。 10交—共也,俱也。《书·禹贡》:“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士交正,慎底财赋。”此处从《汉帛书》。 11委—《韻会》:“任也,属也”。《庄子知北游》:“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此处从《汉帛书》。 ※ 本篇《汉竹书》、《汉帛书》、《传世本》命为“大有”。 同人 一支叫同的氏族,生活在晋地的野邑(今河南省沁阳县),后迁往木门,立了宗庙。开始没有城池,伏兵戎于草莽之中,随后居住到较高的陵丘,恰逢王朝三年不曾兴师征伐,他们乘机筑土垒墉,使来犯者不能攻取。同人先为流亡而号咷,而后因定居而欢笑,可是好景不长,墉邑被大师攻破,两军相遇,同人战败,举族迁于高邑(今河北省高邑县)。 古文 同人于野1,同人于门2,同人于宗3伏戎4于莽5,升其高陵6,三岁不兴7,乘8其墉9,弗克攻。同人先号咷10,而后笑。大师11克12,相遇,同人于鄗13。※ 注释 1野—古邑名。春秋晋地,《左传·宣公十七年》:“晋人执晏弱于野王注野王县隋改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 2门—地名。《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讬于木门注木门,晋地。” 3宗—《说文》:“尊祖庙也。”《白虎通》:“最尊者祖,次曰宗,通称曰宗庙。”《诗·大雅》:“宗子维城注同姓也。” 4伏戎—伏,《诗·小雅》:“潜虽伏矣”。戎,《说文》:“兵也”。伏戎,即潜伏兵士。此处从《汉竹书》。 5莽—莽,草也,《扬子方言》:“草,南楚之间谓之莽。” 6陵—《尔雅释丘》:“后高陵丘。” 7兴—发动。《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大尹兴空泽之士千甲。”例:兴师动众。 8乘—趁也。贾谊《过秦论上》:“因利乘便。” 9墉—《诗·大雅》:“筑土垒壁曰墉。”此处从《传世本》。 10号咷—号,《集韻》:“音豪,大呼也。”又哭也,《周语》:“夫妻哀其夜号也,而取之以逃于褒”。咷,《唐韻》:“音涛”,《说文》:“楚谓儿泣不止曰嗷咷”。号咷,众哭也。此处从《传世本》。 11师—军队。《周礼·地官》:“五旅为师注二千五百人”。 12克—攻下。《左传·庄公十年》:“彼竭我盈,故克之。” 13鄗—《汉竹书》为“鄗”。《韻会》:“音皓”。《左传·哀公四年》:“齐国夏伐晋,取邢栾任鄗注鄗,晋也,后汉光武帝即位,于此改名高邑。”今河北省高邑县。此处从《汉竹书》。 ※ 本篇《汉竹书》、《汉帛书》、《传世本》命为“同人”。 异人 他小时候穿着饰有虎尾的鞋子,人家并不笑话。长大后换上了不加装饰的素鞋,来往行走在平坦的道路上。中年时做了隐居的幽人,装成一只眼瘸条腿的模样,穿着虎尾鞋,惹得大家咥咥发笑。虎尾鞋是国王的近卫武人穿的,谁见了穿虎尾鞋的人都会惊懼愬愬的。他所穿的这双破烂的虎尾鞋,详细一看,原来鞋面是用皮革、陶片胶沾而成的,大家笑话着,他借口小便在急而离开。 古文 履1虎尾2不咥3人。素4履,往,履道坦坦5。幽6人,眇7能视,跛8能履9,履虎尾咥人。武人为于大君10,履虎尾愬愬11。夬12履,视履考13祥14,其旋15。※ 注释 1履—《说文》:“足所依也。”《字书》:“草曰屝,麻曰屨,皮曰履,黄帝臣子则造。”此处从《传世本》。 2虎尾—履的装饰之一。 3咥—《说文》:“大笑也。”《诗·卫风》:“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传咥咥然笑也。”此处从《传世本》。 4素—《释名》:“素,朴素也,已织则供用,不复加巧饰也。”此处从《传世本》。 5坦坦—《说文》:“宽也平也。”此处从《传世本》。 6幽—《说文》:“幽,隐也。” 7眇—一只眼睛。 8跛—瘸了一条腿。 9履—行走也,《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水。”此处从《传世本》。 10武人为于大君—武人,即穿虎尾履的虎贲氏。《周礼·夏官司马》:“虎贲氏,掌先后王而趋以卒伍。军旅、会同,亦如之。舍则守王闲。王在国,则守王宫。国有大故,则守王门;大丧,亦如之,及葬,从遣车而哭。适四方使,则从士大夫。若道路不通,有征事,则奉书以使于四方。” 11愬愬—《韻会》:“惊懼谓之愬。”此处从《传世本》。 12夬—《说文》:“分决也。” 13考—《释名》:“考,成也,亦言槁也,槁于义为成,凡五材胶、漆、陶、冶、皮革,乾槁乃成也。”此处从《传世本》。 14祥—通详。《史记自序》:“阴阳之术大祥”,《汉书》作“详”。此处从《传世本》。 15旋—《左传·定公三年》:“夷射姑旋焉,注旋,小便也。”此处从《传世本》。 ※ 本篇《汉竹书》、《传世本》命为“履”,《汉帛书》命为“礼”。 奇洞 习坎为追求德行高尚的人,进入到一个洞穴,洞内很是险要,进去不远就传来坎坎之声,分外惊险可怕。他进一步深入洞穴,那儿摆着一樽酒杯二簋下酒菜,并用瓦缶容纳着药酒,酒自壁窗外流进来,盛酒的小罍始终也装不满,细看托罍的座子却是平的并未倾斜。习坎饱食之后,沿着一条系好的绳索返回地面。此后,他亲自去那丛密的荆棘中寻找洞口,可是,历时三年也不曾寻得。 古文 习坎1维心行2有尚,习坎入于坎窞3,坎有险,求少得,来之坎坎4,险且枕。入于坎窞,樽5酒簋贰6,用缶7纳药8,自牖9,坎10不盈11,堤12既平。系用徽纆,亲之于丛棘,三岁不得。※ 注释 1习坎—人名。此处从《传世本》。 2心行—德行,“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3坎窞—窞,音旦。坎窞,洞穴。此处从《传世本》。 4坎坎—象声。《诗·小雅·伐木》:“坎坎鼓我,蹲蹲舞我。” 5樽—酒杯。李白《前有樽酒行》:“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此处从《传世本》。 6簋贰—簋,音鬼,盛食物器具。簋贰,二件盛食物器。此处从《传世本》。 7缶—音否。盛酒的瓦器,小口大腹。《礼记·礼器》:“五献为尊,门外缶,门内壶。” 8纳药—纳,容纳。药,泡了药的酒。此处《汉帛书》作“人药”,《传世本》作“纳药”。 9牖—音有,窗也。 10坎—《尔雅·释器》:“小罍谓之坎。”罍,音雷。古代器物名,圆形或方形,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肩部有两耳环,腹下有一鼻。用以盛酒或水,盛行于商周时期。 11盈—满也。 12堤—瓶类器物的座子。《淮南子·诠言训》:“瓶瓯有堤。”此处从《传世本》。 ※ 本篇《汉帛书》命为“赣”,《传世本》命为“坎”。 白蘩 白蘩,白蘩茎深于趾,只能舍车徒步而行。白蘩花高于胡须,胡须好似被濡染,濡染成皤白色。濡染成白色的翰马,并非为寇婚媾而装饰。白蘩布满了山丘园野,有如白色的束帛戋戋铺满大地,洁白的白蘩啊!无边无际的白蘩! 古文 蘩1,蘩其趾2,舍车而徒。蘩其须3,蘩如濡如4,蘩如皤5,白马翰6如,匪寇婚媾7。蘩于丘园,束帛8戋戋9,白蘩!※ 注释 1蘩—音烦。《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毛传:“蘩 ,白蒿。”此处从《汉帛书》。 2趾—脚。《诗·周南》:“麟之趾。”毛传:“趾,足也。” 3须—胡须。《汉书·高帝纪上》:“美须髯。” 4蘩如濡如—濡,沾湿,濡染。如“耳濡目染。”如,助词,用同“然”。《汉书·叙传下》:“荣如辱如,有机有枢。” 5皤—音婆。白色。此处从《传世本》。 6翰—白马。《礼记·檀弓上》:“殷人尚白,大事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此处从《传世本》。 7匪寇婚媾—殷人乘马去女方家“抢”新娘的结婚仪式,叫“寇婚”。匪,通非。此处从《传世本》。 8束帛—帛五匹为束。泛指布帛。此处从《传世本》。 9戋戋—音煎。众多貌。 ※ 本篇《汉竹书》、《传世本》命为“贲”,《汉帛书》命为“蘩”。(罗俊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