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高境界是“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庄子坚决不愿意出去做官,坚决不愿意跟统治者合作,为什么?这跟他对世道的看法有关。在这点上,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就很明显: 儒家是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有用的人。我为什么要学习、读书,要不断地磨炼自己?就是要让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而在道家看来,我是我,我凭什么要中你的用呢?庄子讲了很多类似的故事,来说明自己的理论。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姓石的木匠带几个弟子们到齐国去,路过一棵非常大的栎树,经过的人都看傻了,但石木匠看也不看就走了。他对徒弟们说,这棵树没用的,正因为没用所以才活了这么久。 没想到这大树成精了,晚上石木匠就做了一个梦,这大树精很不高兴,说,你把我跟什么比呢,跟有用的木头比吗?我追求一辈子不是追求有用,我是追求无所可用,我追求无所可用已经很久了,好几次差一点死了,今天我终于得到了这么高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无用,无用成了我的大用。 庄子常常在你不经意的地方,突然一句话直抵你心中的痛处。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你完全没有用也不行,完全没有用会被人瞧不起。怎么办呢?庄子说:“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可是,这样还只是形而下,并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庄子自己又否定了。最后,庄子提出了他的正面主张:“乘道德而浮游……” 《逍遥游》:常识以外的另一个世界 “逍遥”一词,《诗经》里面就已经有了,是散步的意思。但我们说起逍遥,通常情况下,想到的首先是庄子。庄子的逍遥,指的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精神状态。所以,用今天的话来解说逍遥游,就是绝对自由。 常识告诉我们,人只有有所凭借,才能延伸自己的能力,扩大自己的空间。经验是这样告诉我们的,科学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儒家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但道家不这么想。 我们常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没人会去想——你已经在竿头,你再往上爬,不会摔下来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