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注评 所以说,人生的后悔药难吃,遇到了事情,先别忙着开心或者沮丧。决定做任何事情之前,也要先考虑好后果。武大娶了如花似玉的潘金莲,不知道有多少男人红了眼睛呢,谁能想到之后这个漂亮媳妇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呢?武大要是泉下有知,岂不是后悔死了? 戚夫人长得漂亮,得到刘邦的宠爱,可哪里知道皇帝死在皇后前面啊,早知道说什么也得跟皇后搞好关系,低调点儿啊。可惜后悔药没地方买去。自己被做成人彘生不如死不说,还赔上了儿子的命。 人就是这样,凡事不能不考虑后果,不能不为自己处处留有余地。再优越的时刻,也要想到眼前的事情会给自己日后带来的影响。再倒霉的时刻,也要想到自己有什么资本能够翻身。 有大本事的贤人也往往会后悔 后悔不是美女的专利,还有许多有大本事的贤人也往往有后悔的时候。商鞅在秦国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为秦以后兼并六国统一天下打下基础。为了推行新法,严密控制社会,为了扫除障碍,惩治了太子的师傅。秦孝公死后,太子当政,太子的师傅就诬告商鞅谋反,派官吏要逮捕商鞅,商鞅逃到关口,想住宿,客店老板说:“商君定的法律,收住没有证件的旅客,是犯法的,要受到惩罚。”这时的商鞅走投无路,后悔过去自己制定法律过严。他叹道:“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史记·商君列传》)制定法律的时候,商鞅想的是如何控制别人,想得很周到严密。结果没想到,自己设置的圈套套住了自己,也可以说是“自作自受”,悔之晚矣。 秦国大将白起,打了很多胜仗,为秦统一天下立了功劳。正如孟子所说“善战者服上刑”,他是“善战者”,杀了很多人,最后自己也被杀。因此,他也有一生的遗憾与后悔。秦王派人送剑给武安君白起,白起自杀之前说:“我该死。长平之战,我用欺诈的办法,骗赵军四十万投降,然后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编辑注评 这些贤人成功立业,最后由于求生不得而后悔。如果为了避免这种后悔,那就只有两种情况:一是远离战场和官场,不贪荣华富贵,回归自然,躲进山林,清心寡欲,平平淡淡地过一生;二是艰苦奋斗,不怕牺牲,闯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然后,不恋富贵,功成身退,谦虚谨慎,善始善终。庄子选择了回归自然,平平淡淡的道路,度过无悔的一生。孔子讲天下“无道则隐”。隐是有等级的:小隐,隐于山林;中隐,隐于商场;大隐,隐于朝廷。西汉陈平可谓隐于朝廷,是大隐。春秋时代的范蠡隐于商场,可谓中隐。多数隐者是隐于山林的小隐。 三论悔的意义 我们从丽姬的悔泣,想到许多贤人悔悟,从中觉悟人生重要的道理。后悔也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后悔的是放弃自己的理想与爱好,受到实利和虚名的诱惑,转变路向,浪费青春,悔恨虚度年华。如果人有正确的选择,那么他在死亡之前,回顾自己一生,没有白活,精神就可以得到安慰。所做的事情,到了最后,仍然认为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其次,后悔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情。利用权谋,做了不义的事,发了不义之财,心灵不会得到安宁。开始可能很神气,很得意,没想到会有什么报应。一旦落网,成为阶下囚,上了断头台,这时是“悔之晚矣”。如果一生不做坏事,没有害人之心,只想与人为善,踏踏实实,一分劳动一分收获,没有非分之想,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来,一辈子都“问心无愧”。 第三,失去机遇和抓住机遇都有后悔的。任何时代都不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有时感到失去机遇,后来因此而后悔。有的抓住机遇,理想得到实现,后来发现并非自己原先想象的那么美好,也后悔了。 如果志存高远,志在天下,不计较眼前的成败,淡漠名利,尽心尽责,理想实现到什么程度,有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要认识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就无悔了。 编辑注评 我们知道了悔的意义,就知道后悔药难吃。做什么事,都要想到以后不会为此而后悔。心存侥幸,投机取巧,弄虚作假,非分之想,总是要后悔的。总做正当的事情,一身正气,见义勇为,那么,一辈子心里踏实,不怕半夜鬼敲门,“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人生一大快乐。心情愉快,健康长寿。这就是董仲舒所说的“义之养生人,大于利而厚于财也”。做好事,有利于别人,对自己的好处更大。做好事,就不会后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