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化还表现在笔墨和色彩的简化。如“米氏云山”笔墨的简括淋漓,是胸中臆气的抒写,也是文人超脱现实矛盾,追求艺术本体意义的表现。这种淡墨点染的出现,标示着“潇湘八景图”已完成了从对现实客境的关注转向为对主观感受的抒发。此时的潇湘已变得更为抽象,它不是具体的潇湘,而是人文观念之境。从色彩上来说,自然界的多彩都简化为灰色。一年分春夏秋冬,一天有晨午昏夜,若把两者比照,那么“秋”对应的则是“昏”。秋和黄昏是文人最喜欢做文章的时令,其中隐含了大量的审美信息,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6]559、“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7]1361。在表现诗人悲凉凄楚、清冷销魂的心境时,秋和黄昏非常有说服力,但秋和黄昏通常是一种温暖的橙黄色调,八景图的作者却避而求其他,用纯粹的墨色去表现,这种灰色调的图像更加深了观者的惆怅。 潇湘八景图式中简洁的构图、抽象的笔墨、哲思的色彩,以及对简淡空灵之美的追求,是一种宇宙关怀意识的引入和文人家国之思向更深邃精神领域推进的结果。 4.诗意化 邓椿《画继》言:“宋复古‘八景’皆是晚景,其间《烟寺晚钟》、《潇湘夜雨》颇费形容。钟声固不可为,而潇湘夜矣,又复雨作,有何所见?盖复古先画而后命意,不过略具掩靄惨淡之状耳。”[16]373潇湘之水,不仅流淌在潇水、湘水一带,还流淌在画家的心里,它能让人时时都可安顿在诗意的世界里。因此,邓椿接着又说:“后之庸工学为此题,以火炬照缆,孤灯映船,其陋浅可恶。”[15]373八景中直接示意季节的只有“秋月”之秋、“雁落”之秋、“暮雪”之冬三处,其它多为一日中从黄昏至夜晚的特定时间,如“帆归”(傍晚)、“暮”、“夜”、“晚”、“夕”,这与其说是四季,毋宁说是日、月、云、霭、雨、雪等天气。“八景”给人的印象的确是清冷的,如同在茫茫暮色中,待归的人在寻求生命的归宿,色彩是冷寂的,图像是虚无的,有明有晦,冲融而缥缈。冷的世界,人方能从热闹中脱离,对于人生,有了冷静思考。远,有无穷之意,无穷之意生出神往之感,面对那一片空虚,观者顿觉水天辽阔,发人幽思而萌生出无限诗意。 “雨”,在诗人看来是极富情韵的,听雨是寂寞人的事。下雨时,雨落在瓦楞上、芭蕉上、碎石地上,寂寥而又闲适的主人,在夜里听着雨打芭蕉,是寂寞,更是平和。面对那永恒的飘零感,那悠悠无住、吾谁与归的人生终极问题,外在的一切皆已遁去,“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16],在这雨声中,心灵得到了的慰藉。“潇湘八景图”追求的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诗风和水墨渲染的平和中正、蕴含诗意的审美趣味。 流淌了千年的潇湘之水用其清寂空灵、平和宁静,抚慰了失意人的心。潇湘山水不仅走进诗文,也融入画卷。宋迪是一个开始,其后的画家对于潇湘八景的解读更为深沉细腻,恰如那变幻莫测的潇湘烟云,潇湘山水因无数描摹主体的主观感受而被赋予了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也是“潇湘八景图”持续散发魅力的原因所在。作者:叶晓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