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践哲学的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初步形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代表性著作。贯穿其中的一条逻辑主线是“新唯物主义实践观”,提出了“异化劳动”“对象性活动”“私有财产”和“人的解放”等实践观层面的概念,力求从经济学角度揭示异化劳动是产生私有财产的原因,进而阐明工人阶级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解放自己,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因此,可以说《手稿》在马克思哲学思想转变过程中已经迈出了关键性一步,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的一个开端。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确立其新唯物主义思想的宣言和纲领,通过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明确自己哲学思想定位,实现从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的改变。所以,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新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2]16如果说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使抽象本体论发展到了顶峰,同时,其辩证思维又为抽象本体论的解体打开了一个缺口。那么费尔巴哈哲学既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同时也是对以往抽象本体论哲学的批判。可见,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是“抽象的人本主义哲学”即以其抽象的人代替了黑格尔的抽象思维,把传统本体论转变为抽象本体论。而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进行彻底批判,超越了传统哲学的抽象本体论,创立了崭新的哲学形态——实践哲学。因此,纵观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到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从旧唯物主义到新唯物主义的转变,不仅注重解释世界,而且注重改造世界的新本体论哲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认为《提纲》“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3]213。也就是说,马克思哲学思想逐渐从总体上成为一个整体,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唯物史观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 如果说《提纲》实现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转变,那么《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性著作。1846年,在与恩格斯共同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后,马克思彻底与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告别,系统阐释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原理,彻底划清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原则界限,科学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但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与今天所理解的共产主义是有区别的,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设想的“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相对于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本质“异化”的扬弃,而更高级的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那样“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273。因此,《形态》中阐述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哲学领域中的革命性变革。但唯物史观的诞生如同一个婴儿的诞生,《形态》只是分娩的开始,而作为一个婴儿最终落地则是《哲学的贫困》。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表述。”[4]84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的谬论,阐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他指出:“生产力在其中发展的那些关系并不是永恒的规律,而是同人们及其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适应的东西,人们生产力的一切变化必然引起他们生产关系的变化……”[5]602马克思这一经典性论述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结合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彻底批驳蒲鲁东唯心史观的社会改良主义,揭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对立和对抗,指出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就必须进行暴力革命的必要性,深刻地阐发唯物史观关于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完成了他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创立。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马克思恩格斯才以天才的笔调论述了《共产党宣言》。正如伟大的理论产生于伟大的时代,并回应时代的需要,提出“阶级斗争学说”和“两个必然”思想。“阶级是同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它是一个历史的、经济的概念,任何阶级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到目前为止,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资产阶级社会没有消灭阶级和阶级斗争,只是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最终是要达到没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共产主义社会。”[2]250-251尽管“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但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这是客观规律,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2]263。并提出了“两个最彻底”的思想,即“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2]271-272进而论述了未来社会的根本目标,在未来,“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273由此可见,《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全确立。 三、科学理论体现当代价值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从根本上说是新唯物主义。所谓的“新”旨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绝不是旧唯物主义的简单变异,是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领域的革命性变革,诞生了一个新的哲学体系。正如恩格斯所说:“这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6]178。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改变了“形而上学”传统哲学理论,试图从“世界本原”“哲学理性”中去探索事物的本源和人的本质。尽管近代唯物主义的确“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7]163,但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思想理论的不断进步,马克思后来发现近代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变得“抽象”和片面,甚至“变得敌视人了”[7]164。所以,马克思认为,近代唯物主义以批判“形而上学”为原点,绕了一个大圈,最后又重新回归原点,并未真正理解一切事物的本质和存在理由。而黑格尔辩证法是唯心思辨哲学和自我主体哲学的简单杂糅,建立起了一个“形而上学”王国,仅把人当作一种“主体性”抽象存在,这实质上是一次“哲学流产”。马克思认为“这种形而上学将永远屈服于现在为思辨本身的活动所完善化并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7]159-160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新唯物主义,不仅在于它作为“真正实证的科学”的真理性[8]31,而且在于其时代性和指向性完美统一。要而言之,马克思哲学思想逻辑嬗变的实质实际上是从传统哲学转向现代哲学的过程,是从批判哲学、实践哲学到新唯物主义的主题转换的过程,是在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中发展起来的“现代唯物主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