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主流说,宋代儒释道并崇是有利于宋代文化的繁荣的,是宋代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宋代士子好自称居士,僧、道文人化,文人僧、道化,都是宋代诸帝儒释道并崇的产物。真宗谓“三教之设,其旨一也”,实际得到了三教多数人的拥护。僧人契嵩既通佛典,又悉儒经,其《镡津文集》多论佛道与王道合。天圣中东京上清宫道士说:“非道教无以升君子,非释教无以化下愚,非儒教无以理国家。”由此可见,三教合一的思想在宋代是何等深入人心。 七、崇尚文化的社会风气 华夏文化为什么能够造极于两宋之世呢?宋代文化繁荣的原因很多,中唐以来的社会变革,特别是庶族地主取代门阀地主而登上政治舞台,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唐代文化的繁荣,都是宋代文化繁荣的原因。而宋代社会崇尚文化的风尚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宋代开国之君赵匡胤,曾经历了一个从轻视儒生到重视儒生的过程。他扩展汴京外城,亲自规划,到朱雀门察看,指着“朱雀之门”的匾额问宰相赵普:“何不只书‘朱雀门’,须着‘之’字安用?”赵普回答道:“语助。”太祖笑道:“之乎者也,助得什么!”后来南唐词臣徐铉因修职贡入朝,需差伴臣,赵匡胤却差一个文盲去作伴臣。徐铉词锋如云,伴臣唯唯诺不能答。徐铉高谈数日,如对牛弹琴,后来也只好默默无语。这既是太祖的机智,也是他对文士的轻蔑。 但有一件事刺激他重视文士。干德改元,他曾告喻宰臣,年号需择前代所未有的。后平蜀,蜀宫人入宫,其镜竟有“干德四年铸”字样。太祖出示宰臣,皆不能对,而学士窦仪说:“蜀主曾有此号,鉴必蜀中所得。”太祖感慨道:“作宰相须是读书人。”从此大重儒臣,并劝臣子读书。 在宋代,汇聚图书也成为上层社会的喜好。宋太祖虽在军中,也会不惜千金购买版本少见的图书。他随周世宗平淮南,有人谗毁他,说他攻下寿州,所载数车皆贵重之物。世宗遣使检验,只有书数千卷。宋太宗也致力于聚书,他在位期间曾多次下诏求书,大建藏书之馆,栋宇之制,亲作规划,轮奂壮丽,甲于内庭,赐名崇文院,藏书八万卷。 购买收集图书,自然也使读书的风气盛行。宋太宗曾多次说:“朕万机之暇,不废观书”、“朕每日退朝,不废观书”、“朕性喜读书,开卷有益,每见前代兴废,以为鉴戒。”因为读书多,宋太宗很有一些读书的经验。比如人们见到大部头的书常常畏惧,认为无法读完。《太平御览》一千卷,宋太宗日读三卷,“因事有阙,则暇日追补”,并由此得出读万卷书也不难的结论。这对我们很有启发。 收书、读书的风气还促进了还促进了图书的整理和出版。宋代士人喜著述,喜收藏整理古籍。时至今日,在学术研究上,宋版书的地位和价值是无法替代的。景德二年五月,宋真宗到国子监阅书库,问祭酒邢昺有多少书板。昺回答说:“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史正义皆具。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从宋初建国到景德二年仅四十余年,书板增加了二十几倍,从“具经疏者百无一二”,变成“士庶家皆有之”,发展之速实在惊人。以后宋神宗继续访求遗书,得书近万卷。徽宗也多次下求书之诏。靖康之变,藏书散失。宋高宗南渡后,诏定献书赏格。自绍兴至嘉定,散佚之书搜得十之八九,加之著书立言之士更多,藏书反多于北宋。淳熙中编《中兴馆阁书目》,比北宋编的《崇文总目》多一万三千八百一十七卷。 现在人们常常将唐诗和宋词并称,可见宋词水平之高。在宋代,写诗填词也是士人的重要生活内容。即使在今天,我们也依然能见到王安石、陆游、朱熹等人的书迹,发现他们是在多么愉悦地书写自己的诗词作品。在宋代,就国家文化建设成就而言,以太宗为最;就个人文学艺术成就而言,则当以徽宗为最。宋人传说徽宗是南唐后主李煜后身,这自然是迷信,但他们确有很多共同之处:文学艺术上都是天才,政治上却是庸主,是亡国之君,都从君主变成了阶下囚,最后都身死异乡。宋徽宗在被金人俘掳后,有《眼儿媚》词,上阕忆玉京繁,下阕叹胡沙萧索,很有李后主风味:“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管,吹彻梅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