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作《仁说》之后,不再从理来认识天地之心,重视以仁来认识天地之心。在他看来,只有确认仁是天地生物之心,才能说仁作为道体无处不在。根据朱子阐述的主张来看,只从存在论上讲仁是体,这是不够的,必须同时从宇宙论上肯定仁是天地生物之心,是世界生成的根源。这是朱子重视从本源角度论述仁的缘由。可见,到了朱子这里,试图从仁体角度构建一种儒学的本体论体系,已经成为某种自觉了。这种自觉也是儒学理论自我更新发展的一种自觉。因而不存在你所说的仁体与理体的划界问题。 戴:在“仁统四德”章,您提出了新四德。与此同时,您又列出了“以仁为体、以和为用”这一标题。请问新四德与和谐有何关系?另外,仁体需要确立自己的价值导向,但是仁体是否应该归结到某种价值导向,则需要将对仁体论的阐述转向仁体论支配的价值原则上。仁体与仁体支配的价值原则显然不是同一层次的论题。您对仁体与仁体支配的价值原则的论述是否表明,仁体所含之仁其实也是一种价值本体呢? 陈:新四德的关系完全可以用固有的传统四德的关系来理解,即以仁为基础确定新四德的关系,即仁统四德。对此,我在《仁学本体论》中有详尽论述。概括地说,仁体的大用是生气流行,通贯周流于四者之中。仁爱是仁之本体的本然流行,其他三者是仁的流行的不同表现。自由是仁之活动无碍,平等是仁之一视同仁,公正是仁之正义安排,和谐是仁体流行的整体要求。 “和”是儒学传统的一个重要价值,也是儒家贡献于世界的一个重要理念。儒家提出的和谐,强调天与人、国与国、人与人、个人的精神、不同文化之间的协和。可以说,对和谐的追求,是中国文化思想的普遍理想, 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 仁学本体论的提出,就是对仁的根本义进行深入研究,其中由仁体而确立的价值导向非常关键。这就是你刚才问到的问题。我认为仁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仁的价值和儒学所提出的其他价值之间,是互有联系的结构性关系。 七、仁体和用论蕴含着人类文明新的价值面向 戴:您在对心理本体进行批评之后,提出中国人的生存经验,是中国哲学的基础,也应当成为世界哲学的基础。中国哲学家需要深入了解和把握中国人的生存经验,这对于中国哲学走向世界哲学是有帮助的。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中国人创造的时空生存境遇,不仅是中国人不断存续下去的基础,也是未来人类不断获得生存发展之道的源泉。只要认同中国人为人类整体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群体所形成的巨大时空实体也就不可避免地归结为人类整体时空实体的一部分。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传播,其所累积的生存经验也一定有益于人类。我觉得您的《仁学本体论》的理论创造也一定会走向世界。不知您对此有何期待? 陈:儒家文明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中国文明的价值追求与其哲学宇宙观是相联系的。古典时代的中国文明所强调的宇宙观是连续的、动态的、关联的、整体的。这是一种有机主义的宇宙观。根据这种宇宙观,每一事物都是在他者中显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人与自然、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需要建立共生和谐的关系。这种价值观所支配的传统社会政治制度,保持了一脉相承的连续性。这是中国文明之所以成为连续性文明的历史基础。我认为,中国文明自轴心期开始就已经提出了系统的价值理念。其中儒家对仁爱、礼教、责任、社群等价值观念的重视是最重要的代表。其哲学价值经过后代人的进一步阐发愈发显现出意义。如对于礼教的重视,儒家传统所提出的礼的文化就包括三个层面,即礼的精神、礼的态度和礼的规定。礼的教化作用,不仅对个人修身有着积极意义,对于提升社会精神文明、移风易俗也有着促进作用。 儒家的世界意识所蕴含的天下观念,对于中国文明走向世界也有着基础性作用。早在周代,天下作为周王朝的代名词,就是高于诸侯国的概念,天下代表着比国家更高一级的统一性价值。《大学》所倡导的平天下的观念,也是在治国基础上的平天下。《礼记·礼运》中提出的大同世界,就是对未来天下之治状态的描绘。大同世界是互助友爱、安居乐业、社会平等、国际和平的世界。天下之治要以多样性的永久和谐为追求,各种不同的文明和谐共存,不同的文化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人类发展。之前我所提出的价值的多元普遍性,与《仁学本体论》中倡导的文明的多样性和谐,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东西方文明都具有各自的精神价值,都有各自的内在普遍性。当今世界,走向永久和谐,实现永久和平的道路还很漫长。需要我们在多样性和谐的价值理念引导下,强调一种承认的文化,去建立世界性的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现代文明。我想,这不仅是儒家学者的使命,也是一个具有现代理性精神的人的最基本的追求。 戴:您所倡导的仁体和用论代表了对儒家哲学综合创新的一种方向。在您的精神追求中,饱含着儒家学者对于人类发展道路的关切,对芸芸众生追求理想生活的人文关怀。在《仁学本体论》中,您更是以原仁的儒者心态,开出了治疗现代社会病态的一剂良药。现代新儒家的众多代表,都以阐扬儒家文化为己任,将毕生的才智奉献到儒学重建的工作中。您的《仁学本体论》以及学术沉思,代表了当前大陆儒家学者努力的方向,其未来的光明前景是值得期待的。同样,我们要以开放的姿态,重新发掘中国文明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发挥仁的关联性、交互性精神,发挥儒家的道德和礼教意识,改善目前这个令人不满的世界。感谢您接收我们的采访! 陈:谢谢! 作者:陈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