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孔子"精英弟子"数子贡(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大河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孔子另一个卫国弟子子贡,更是非常重要的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位。 
    子贡故乡相传在浚县 
    端木(沐)赐,字子贡。生于公元前520年,卒年不详,有记载为公元前468年。他拜师是在孔子去鲁适卫之时。孔子周游列国,他也参加了。孔子返鲁,他仕于鲁,从事外交活动。 
    相传子贡故乡在今河南鹤壁浚县,浚县至今仍有不少端木氏。 
    浚县县城东南4公里东张庄西北200米处,有子贡墓。2008年夏天记者因别的采访途经此地,曾匆匆拜谒。看到祠堂已毁,坟头还在,墓前玉米地里,有明朝万历年间一通碑,叫《改正先贤子贡墓祠记》,碑文大意是,大?山下八里有个张家庄,村人无知,把一座辽墓当子贡墓,在墓前立了子贡石像,经常去烧香磕头,这事儿太不像话,所以需要“改正”一下。把墓中东西掏出来扔掉,再把子贡石像埋下去。除此以外,别无遗存。 
    记者此次写子贡,翻查资料,看到河南省文物局编撰的《河南历代名人史迹》中,对子贡墓“改正”的情况有个明确交代:“位于浚县东张庄的子贡墓本来规模较大,墓碑林立,石雕仪仗排列森严,并有石像一尊,岁时仪礼祭祀。元末,东张庄村民厌烦官府谒祭之扰,砸碑夷冢,夜移石像至大?山东麓一个土丘处。明万历二十年,浚县县令宁时镆依历史事实将墓改移原址,并刻《改正先贤子贡墓祠记》碑竖立墓前,后代多次扩建增补,规模日趋宏大。墓地面积30余亩,古柏参天,殿宇规整,石雕仪仗完整无缺,墓冢高约2米,颇为可观。1958年开挖河道时被毁,现仅存墓冢及《改正先贤子贡墓祠记》碑一通。” 
    外交大家最早“儒商” 
    子贡出生于商人家庭,20余岁继承祖业开始经商。25岁左右拜孔子为师,在追随孔子的过程中,他时常离开老师到各国活动。 
    子贡“巧口利辞”,办事通达,是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和杰出的外交家。孔子办学时,把教学内容分为四科,即“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子贡系“言语科”的佼佼者,连孔子也自感不如。 
    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于戎山之上,孔子问三弟子兴趣志向。子贡答曰:“得素衣缟冠,使于两国之间,不持尺寸之兵、升斗之粮,使两国相亲如兄弟。”子贡如此和平外交愿望,今天看来也难能可贵。 
    孔子绝粮于陈蔡时,孔子“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这是子贡外交上的第一次胜利。 
    吴国企图称霸,兴师北上向鲁国征百牢(牛、羊、猪各一百),鲁哀公迎战吴人,吴人非要见季康子,季康子派子贡去应付。子贡把吴人说得哑口无言,这是子贡外交上的又一次胜利。 
    公元前483年,吴国人会见鲁、卫等国国君,将卫侯扣留。子贡说服吴国太宰,将卫侯释放。 
    子贡在外交上的最大胜利,莫过于鲁哀公七年(前488年),“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当时齐国田常欲作乱于齐,就想先出兵伐鲁。子路率先请求救鲁,别的弟子也纷纷请命,孔子都不同意。子贡请求去,孔子答应了。孔子知人善任,认为只有子贡才有解救鲁国危难的能力。 
    子贡受命,先到齐国,说服田常,使之放弃伐鲁转而伐吴。子贡又到吴国,说服吴国救鲁伐齐。但吴王怕伐齐时越国背后攻吴。于是子贡又到越国,说服越国军队随吴伐齐。之后,子贡又到晋国说明吴国战胜齐国后必加兵于晋,让晋国做好战争准备。吴国出兵伐齐大败齐军。晋国又出兵大败吴军。越王趁吴军在北方大败,从背后伐吴,把吴国灭掉而北上争霸。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