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人自觉修身是人的基本属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要素(《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修身最最起码的就是孝亲(“亲亲”)。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也说:“仁也者,人也。”孔子又说:“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 第五,做到了孝亲,才有可能做好一切。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一认识包括互为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由“己”不断向外施爱,由“孝悌”到“泛爱众”,实现仁爱的普遍化。孝的泛化,便产生了“忠”,所以《孝经》说:“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人们通常所说的“移孝作忠”正是此意。 现在,社会上流行着这样的交友观:不与不孝的人交朋友。道理与之相同。 记者观察:现在一些地方“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有人认为是做秀,有人认为是举贤,你怎么看? 杨朝明:我认为,这样的做法一般应当给以正面的评价,这对于净化社会空气、优化或者改善社会风俗十分有益。历史上人才的举荐与选拔中曾经出现过以“孝”作为标准的时期(比如汉代的“举孝廉”),也起到过很好的作用。但对于“孝”与“忠”之间的关系,理解起来不可固执和拘泥。一般地说,“孝”与“忠”是一致的,不“孝”之子很难做到“忠”,但也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要选拔优秀人才,必须对道德与能力进行综合评定,历史上的“官人”之法值得借鉴者很多,现在的人才选拔也有比较完备的程序。一个人只有仁智统一、德才兼备,才算是真正的人才。 记者观察:面对“80后”“90后”的年轻一辈,你有什么告诫或寄语吗? 杨朝明:提到“80后”“90后”的忠孝观,我的心情非常复杂。近些年来,社会与学校提倡人文素质教育,取得了一些功效,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我衷心希望这些孩子们能够生活得幸福、快乐,如此,他们也更应自觉培养“成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能漠视乃至鄙视“忠”“孝”等传统伦理。有人提倡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为人处事的“黄金法则”,那么,年轻人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方式思考“忠”“孝”一类的问题。 孝顺不一定非是物质上的不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时时想着,就足够了。饭后给老人端上一杯热茶,阳光好的日子里扶老人到外面走走,常给老人谈谈外面的事,去外地的时候想着给老人带来一包可口的点心。这是“80后”“90后”的忠孝观的最好表达。(记者观察) 鲁西南 安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