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中庸”之道与教条主义天然对立 如果我们撇开中庸的君子之道,只在表层上看待孔子“述而不作”的政治保守主义,就的确存在将“周礼”教条化之虞,甚至这样的教条化也可以在经典文本中找到几乎是充分的根据。特别是《论语》对于“中庸”只是一带而过,这不但增加了教条化的风险,而且使儒学思想显得零散。其实如果我们不看《中庸》第一章和后十三章对于“诚”的论述,则正如朱子所言“中散为万事”,可说是第二部《论语》或者是《论语》的缩略版。 而一旦我们领会了中庸的理性原则就会醒悟,《论语》、《中庸》所展示的君子之道恰与教条主义天然对立,而所有那些看似教条的道德规范全都归摄到一个统一的理性原则之下。由此我们也领会了圣人之道与君子之道的细微却本质性的区别。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圣人切中理性原则而修道,此为述天之道;君子择善固执,此为行人之道。作为“天之道”的理性原则是恒常的天命法则,而因时应事的“人之道”则必须与时代偕行。《中庸》进一步对君子提出要求:“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君子必须由“明”而“诚”,才能从“择善固执”教条达到对于理性原则的把握进而切中。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能否达到这个“一也”,则是一个精神层次的飞跃,而这个飞跃必须在中庸精神的推动下才能完成。 遗憾的是,后世儒者并没有、或者没有普遍地达成这一飞跃,以至于逐渐丧失了中庸之道、君子之道的理性精神,孔子推重的“周礼”则走向教条化的礼法制度,虽然保留了其中的合理成分,但却失去了与时俱进的鲜活的传统价值。 “切中天命理性以成致和之常用”,中庸之道就是儒家经典所展示的君子之道,既是孔子政治保守主义的理论根据,也是推动传统制度“日日新”的内在机制。这种审慎深刻的理性精神仍然、而且永远是我们追求社会进步的根本法则,我们根据这一原则接受传统、变革传统,促成传统与时代、与未来在理性原则上的融合统一,同时也将因此获得人类自身在过去、当下、未来这个历史长河中的心灵统一与人格统一。(作者:故我在 原题:孔子政治保守主义的内在进步机制 本文由国学复兴文化论坛供稿 刊载本文只为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