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道德意识 (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哲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四、 变动中的道德意识 
    既然道德意识无法从经典伦理学理论之中获得足够满意的解释,而且道德意识还成为使经典伦理学失效的元素,那么,道德意识这一概念与主题在伦理学系统中的定位就需要得到更为明确的界定。实际上,由于道德意识还没有足够的经典伦理学资源支撑,因此道德意识不足以自身马上成为一种理论而只能在和其它一些同样非常重要的伦理学主题的比较中展现其特点。之前已经论证,道德意识不仅与人性有关,而且与道德心理学、道德情感、认识论等皆有关系,现在,这种关系可以更为明确,即道德意识是处于这些概念与主题的最后交汇处。正是通过道德意识,各种不同的伦理学主题才成为一个个尖锐的矛盾。
    这不难理解,例如,当我们虑及好人和坏人的时候,如果不那么纠缠概念而是立刻就好人和坏人进行讨论,那么就会发现,坏人的道德意识比好人要多得多也精明、深刻得多。虽然这里所言的坏人的道德意识主要指称道德知识而非最终的善恶价值观选择,不过坏人确实既抓住了好人的心理,又相当清晰地知晓了道德行为规则。纯真世界观将认为坏人是不懂道德的人,这并不是一种正确的认识,事实上坏人完全懂得道德规则并且还有恶胆去破坏道德规则。影视与小说中戏剧化的要求及作家的关注习惯常使这一点显得特别夸张。除此之外,坏人也对好人的心理有充分意识,坏人并不懂得道德规则这样的例子只能类似于无知的人帮了倒忙或者某人特别茫然地无意识地去干不好的事情,还算不上是特别坏。正因于此,明知故犯、知法犯法才成为相当丑恶并被善良的人们深恶痛绝的道德现象和行为。
    好人和坏人道德意识的不同既是程度上的也是个体差异上的。坏人比好人对道德意识的警觉要主动得多,而好人对道德意识的警觉只有当遇到特殊事态时才会被触动。与这种道德现象不同,道德意识也表现在社会成员的言谈与利益合法性论争上面,由于现代社会众所周知的特殊性质,社会成员言谈合法性与利益合法性的论争都变得极为尖锐。在此情形下,道德意识不仅被绝大部分社会成员用来作为自向性真实道德动机的自我证明上的掩饰,而且也成为实际言谈、利益合法性争夺时对他人进行自我道德证明的极佳外衣。一般说来,人们在道德合法性的争夺时总是使用道德意识而使自己的价值观得到了表达和安慰,又使他人对自我的道德质询被担在了道德意识的层次上而已。不管自觉还是不自觉,这种司空见惯的道德意识表现形式都属于对人我的双重欺骗。不仅如此,人们也将在道德意识保护与掩盖的徒有其表的道德行为事实熏陶下变得愈发自以为是。
    由于道德意识关系到人性特质、道德感、道德知识以及对此各方面的反思,而上述各个方面在经验上都是变量因素,因此局面和情况就将变得极为复杂。道德哲学的渊源或许就可由之解释。比如我们可以找到一个人性上很美好的人,他/她并不怎么具有道德知识,然而其道德情感却很美好。那么这个人就可能不具有强烈的反思性道德意识,不过,尽管这个人在道德意识上不进行强烈的反思,但此人却很极有可能是一个经验观察中道德优秀的人,那些农民中的纯朴并且能恰当地理解道德感之人就是这方面可设想的典型。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道德意识将随着变量的变动而组合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可能。人世间道德图景有万千姿态,作为伦理学内部概念之主题,道德意识贡献了其中的绝大多数。
    然而,道德意识也引起了最多的麻烦和矛盾。从元哲学的理想角度,各种伦理学主题中道德意识由于其可分析性、统合性与核心性极为适合进行论证的,但是道德意识也是非常难以论证的。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命题,有必要区分道德意识内部结构中对自我的反思、对道德知识的反思、价值观以及对原有自我道德的多重反思等不同的部分。在这些道德意识的不同阶段和部分之中,对自我的反思由于属于心身哲学的范畴而没有更多的伦理学分析价值,对道德知识的反思由于其知识论色彩,也不具有太多的元伦理学分析价值,由此,价值观以及对自我道德的多重反思就成为了道德意识中最为核心与重要的成分。价值观作为一个较为综合的概念主要以综合、静态的方式体现,而对自我道德的多重反思则在综合性之余具有与价值观匹敌的变动性。
    从历时性的角度,正是对自我道德的反思与重复反思造成了价值观的变动,其中,针对价值的部分构成了价值观上的相对主义,而针对自我与他人的部分则构成了对他人的道德评估。对于道德意识来说,价值观上的相对主义与对他人道德评估形成的道德唯我主义都有着巨大的危害,其深层次原因在于现代社会碎片式的道德图景以及外界环境使人们的道德意识与价值观成为了各方面角逐中最佳的和最轻易的牺牲品。当我们面临意识上和价值观上难题的时候,被轻而易举地牺牲与改变的常常是我们的道德意识,这初看起来是令人费解的,因为,既然道德意识比物质资源在价值的地位上是更重要的视取,那么首先被牺牲的就应当是物质资料而非道德意识。但道德意识在事实上更经常性的被牺牲也使人们不得不承认,当各种利益发生冲突时,由于意识结构与意识基础本身的易变动性质,人们更容易选择在利益与价值冲突时对道德意识的牺牲。
    这种独特的道德意识现象来源于一个较为隐蔽的预想,即道德意识是可以返回到原初形态的,然而,这种乐观的预想并不符合实情。事实上,当道德意识已经从一种状态转移变化到另一种状态和程度上之时,想要再返回原初就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我之所以将其称之为几乎不可能,是由于即使我们有意地使自己模拟到原初的道德意识状态,这种状态依然难以摆脱我们后来的意识因素。当道德意识改变着价值观的时候,人们的价值观和人性也已经受到了不可逆转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对价值观和人性的不可逆转改变将在带有强烈新认同感的道德意识与警觉影响下使人的一切精神活动形成顽固认同。即使偶尔出现对原先意识的反思或者怀旧,这种意识活动也不能够从根本上对新的道德意识有所改观,因为共时性的统合道德意识马上就将告诉自己,这种活动只不过是没有最终确定性价值的反思和怀旧而已。就这样,正确的与错误的多重道德意识都将在相同的承诺条件下获得合法性,不过,既然我们无法立刻轻易阻止这种反思性道德意识的作用,那么一旦我们在意识过程中伴有对道德律的知识信守,它也比没有此信守在价值观上要更为稳妥,同时,慎思所能够给予道德意识的形式性保护以及对他人情况的更多考虑也就是有益的。我所称的康德伦理学中有效的部分是这几点,其原因恰在于此。功利主义虽然在价值观和道德感的承诺要求上比义务论更为轻松,但由于功利主义在理论结构上对道德意识各方面的包含考虑,也为道德意识的理论借鉴提供了一定的帮助,然而正如我在功利主义节所论证的那样,功利主义却也很可能对道德意识的错误反思无能为力。从以上层面看来,返身的道德意识行为就相当于一种有害、虚假的自欺。
    上一段已经提及,道德意识的变动还将使其在不可逆反的同时更容易具有极其强烈的固执与自以为是的色彩。一般说来,发展了的价值观不管其在纯粹道德的立场上是进步还是退步,以及发展了的道德意识不管其对原先道德意识的更多反思是恰当的还是不恰当的,人们总是愿意理所当然地认为现有的道德意识优于原有的道德意识而不是相反。这是一种典型的自以为是。与此不同,从伦理学的学理角度看来,我们需要的并不是这样的对现有道德意识的顽固自信与坚持。伦理学作为一种哲学形式其元反思性质所需要的毋宁说是一种最为恰当的道德意识反思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反思方式并不求最为符合一般的道德判断,而仅仅要求其在一定的道德观基础上是最恰当的。
    然而,对恰当反思方式的探索并不容易,而且也牵涉到许多其它的方面。反思规定的难度使道德意识的解释性特质得到了体现。从哲学角度来说,道德意识是解释性而非方法性的概念,其根源在于道德意识反映了人类道德现象的本质秉性,但另一方面,这种反映也仅是反映而已。一旦所需要的是对真实道德现象的有效解决,那么即使充分对道德意识加以考虑也基本无济于事。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意识对伦理学是最重要的,但却不是最大的。道德意识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平台,如同晚报、短信、网络游戏、学校和单位等事物是一个个自身无涉地容纳了不同价值观社会成员的平台一样,道德意识是抽象意义上的平台,它容纳了比之更大的背景。那么,最大和更大的是什么?这让我们回到了道德意识的规定起点,亦即道德意识的内部伦理学论证性质,它所受到的限制恰恰是外在于伦理学、外在于道德的。如果企图在哲学上对此进行更深一步的逾越,那么其形态就将是自然科学或者是不负责任的诡谈。
    对道德意识的哲学活动似乎就将在得到这个方向性的指引时走到了头,它面临的是所有哲学都存在的深刻挑战。想像一下没有道德意识的世界,那将多么简单,但那样一来价值上的好坏善恶也就变为无善无恶的尴尬状态,善恶的双向转换以及人类道德的美好可能也将一并丧失,这难以忍受。不过至少还是可以觉察到,在道德意识问题上,值得推荐的或许是一种意识上的天真,这种道德意识的天真不仅适用于价值观的部分,也适合于对他人的道德评估。天真概念的作用可被视为刚才论及的恰当反思的一个试验范例。当我们持有一种经过适当界定的天真之时,就能够避免在价值观上成为一个尽管口头承认多元但实际上在更深意识层次上固执己见的相对主义者,也将避免在对他人的道德评估中由于目睹与思考了社会上大量骇人听闻的败德之事以及亲身经历了越来越多多的败德之人而成为一个悲观主义、厌世主义、或者随波逐流者。由此看来,道德意识上的天真不啻于是一副混乱与错误意识的解毒剂。尽管如此,还是有必要强调这种天真在恰当界定方面的强条件要求,事实上,要真正达到这种意识境界绝非易事,而且如果处理和把握不好,这种道德意识上的天真离更深程度的自欺欺人也仅有一步之遥。
    道德意识仍在途中。鉴于人性特质、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反思形式以及外界道德环境等多个方面与道德意识的深刻关联和复杂相互作用,道德意识就既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现实道德问题与伦理学理论问题,又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不过,这不妨碍伦理学家深入探索不同类型的人心和人之所思所识,同时也不妨碍身处世间的人们在知识上信守道德律、培植善良心灵、行动善举、怀有美好的道德情感,并在自我道德意识上努力寻求一种最为恰当的反思与意识。(作者:林航)
    参考书目:
    阿亨利 (1990). 康德的自由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边  沁 (1789). 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商务印书馆,2000
    慈继伟 (1999). 虚无主义与伦理多元化,哲学研究,5/2000
    ———(2001). 正义的两面,三联书店,2001
    康  德 (1788). 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
    ———(1793). 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林  航 (2004). 论证功利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麦金太尔 (1984). 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密  尔 (1863). 功利主义,商务印书馆,1957
    倪梁康 (2002). 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2
    叔本华 (1840).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商务印书馆,1996
    斯宾诺莎 (1675). 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83
    威廉姆斯 (1985). 伦理学及哲学之限,剑桥出版社,1985
    西季威克 (1922). 伦理学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赵汀阳 (2003). 没有世界观的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993,2004). 论可能生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