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论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国学文化 佚名 参加讨论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儒家伦理忠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阐述了儒家伦理思想对杜会的影响,对当今人们的伦理、道德观的取向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注重人生、长于伦理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它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构建、文化形象的塑造,都起到了基础和骨架的作用。 
    一、伦理思想的萌芽 
    在上古神话中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崇德不崇力;二是惩恶扬善;三是重天命而轻命运,这应该是中国伦理精神的某些基因。到了西周,周公以殷商的灭亡为前车之鉴,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德”的概念,而且明确主张在宗教方面“以德配天”,在政治方面“敬德保民”,在个人修养方面“以德为辅”的思想,并且把这种思想上升为文明社会的伦理政治秩序,即“周礼”。周人制礼的目的在于“别贵贱、序尊卑”,以保证“天无二口、士无二主、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也。”(《礼记。丧服四判》)实行“亲亲”和“尊尊”,即一面贯彻血缘宗族原则,一面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两面结合起来就是依靠宗法血缘纽带来维系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的统治,为“礼”的形成奠定了粗略的基础。 
    二、伦理思想的产生 
    春秋时期是“礼崩乐坏”、“诸子蜂起”的时代。孔子创造了以礼、仁、中庸为内核的伦理思想体系,主张以礼为行为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他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仁’夕学思想,其内涵是“仁者爱人”(《伦语·颜渊》)。其出发点是沙‘孝锑’夕为核心的亲亲之情,其基本原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同目。这表明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由自发走向了自觉,并深刻启发了后世儒家,创造出一整套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孔子以后,孟子从主观能动性的方面发挥了孔子的伦理思想。他的五伦说、性善论以及仁、义、礼、智、信的价值体系成为儒家伦理发展完善的重要环节,其中五伦说(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体现了以君臣、父子等的互惠互动和上者率先垂范为前提,具有较浓的人情味,体现了一种双向的人伦义务。 
    三、先秦原始儒家伦理思想的异化 
    两汉王朝在取得了政治上的稳定和经济上的繁荣以后,迫切需要实现思想大一统以稳固其封建****统治,于是出现了董仲舒伦理体系的“三纲五常’,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是中国封建伦理的真实形态,它标志着中国伦理精神的封建关系的最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三纲’是由“五伦,发展而来的,它抓住了“五伦”中最重要的“三伦”以此作为人伦的根本。这种提炼突出了中国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和君主****政治体制中最本质的方面。与此同时,“三纲”的要求破坏了人与人之间在道德生活中的平等,即使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平等也因“三纲”的规范而被破坏了。因为它使双向的人伦义务变成了片面的等级服从,使得人对人的关系变成了人对理、人对份位、人对纲常的单方面服从、义务关系。因此三纲关系就是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异化。正因为这样,才把道德标准绝对化,把道德要求推向了极端,安于既定的伦理秩序,克己复礼为仁。 
    四、伦理思想的全面复兴是由宋明理学来完成的 
    自炭‘三纲五常”确立之后,被禁锢久了的人们在魏晋南北朝这个大动荡的年代里开始关注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出现了“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推崇自然人J陛、倡导任其自为的人生观,反对仁义之教,否定“三纲五常”,甚至达到了否定一切道德规范之约束的纵欲主义。进入隋唐以后,韩愈首开儒学复兴之先河,着文恢复儒家的“道统”,为后来宋明理学的全面复兴奠定了基础。在宋明理学者看来,人伦五常就是“天理”,他们不仅强调了人们对“大理”的自觉意识,而且主张“存理灭欲”,甚至不惜以宣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的禁欲主义手段来残栽人欲。应该看到,理学把儒家的伦常之理上升为天道的法则,尽管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的文化性格,但又把道德尺度泛化了,而且使道德标准化的程度也愈来愈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