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圣严法师:忏悔在生命内容中发生的根本意义(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经忏,种类繁多,以观音为主的《大悲忏》仅是其中之一。 
    是与观世音菩萨的甚深因缘罢,整个飘摇,动荡的青春,我日日所拜、所持的,即是《大悲忏》。
    但是,《大悲咒》与《大悲忏》是不是一样呢?
    两者究竟有何关联?又有何差别?
    《大悲咒》与《大悲忏》两者系出同源,皆出自《大悲心陀罗尼经》。“陀罗尼”即“咒”的意思。《大悲咒》即是千手千眼观音于这部经典中所宣说的无上咒语,也就是千手千眼观音的根本咒。它一共包含了八十四句,四百一十五字。
    《大悲忏》相传为世尊幼子“罗睺罗”化身的宋代知礼和尚,根据这部《大悲心陀罗尼经》为主体,所发展,编写、制定出的仪轨。它包含了《大悲咒》,以及经典的核心思想,同时,也涵盖了安置道场,结界、供养、入忏、启忏,以及忏悔、观行的种种程序和仪式。诵一个《大悲咒》仅需几分钟的时间,拜一部《大悲忏》则往往需要两个钟头左右。
    《大悲忏》是一类“忏门”,也是佛法中的“事门”,是透过“事相”、“仪轨”的形式,透过声音、梵呗、庄严的道场、虔穆的信众,所集体共同震荡,共同表彰的宗教情感和宗教情操。依此,它也是一项“共修的法门”。
    为什么一定要“共修”呢?
    只要够虔诚,难道不能一人随时随地独修、独忏吗?
    也许,会有人也升起如是的疑惑。
    早期,于高雄山寺闭关中,我即是采取独修的方式进行《大悲忏》。由于它要求了高度的专注与禅定,因此,并非初修者以初始的散心、浮心便可抵达。依此,格外需要练就一番修行的工夫与素养。
    采取“共修”于初学者格外得力,唯因“木头总是跟着木排跑”。一根木头,可能在汹涌的河面东奔西窜,不知漂向何处;一排又一排的木筏,牢牢绑紧,则可能井然有序,片毫不失地安全抵达彼岸。这便是“依众,合众”的善巧方便。
    首先,它举行的地点是一座清净、庄严、宁静、安祥的道场。人们一进入,也便自然地摄心庄穆起来。同时,在拜忏的过程中,由于梵呗、唱诵、仪轨不断持续举行着,即使心念偶尔流转、飘忽、岔开了,也不可能完全中断、停止下来。且由于“木头总是跟着木排走”的巨大凝聚力,一个飘闪的妄念,根本敌不过百个、数百个,甚或上千个虚心专注的力量。因此,妄念瞬即打散,又融入强而有力的“共忏”主流中。
    由是,你忏悔,他忏悔,我忏悔……集体的氛围,带来相互的震撼与交响;那忏悔,即如一堵气势庞大的洪流般,能够发自心底的,涤净一己内外的垢恶与罪障。
    忏悔,唯有在真正的虔诚恳切中,才能发生作用,也才能具体转变身、心。散心浮动,则很难抵达拜忏的效果。“共修”则相对的,以集体的力量,转化了个体所可能有的散乱、疲怠,而能倾全副心意地,达到“拜忏除障”的目的。这是为什么世界各大宗教都实行类似的集体祈祷、礼拜和诵赞。
    自从宋代知礼和尚制定《大悲忏》忏仪,《大悲忏》法会即成为汉地普受欢迎的观音法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