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中国古代学术发展道路发生了重大变化,直接导致的结果是诸子学说的萎缩和儒家学说的经学化、神圣化。 为了激励士人们专心儒学,武帝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身通其艺者可选拔为郎中。“治经”成了士人通向利禄的阶梯,士人纷纷把主要精力都投放在了“治经”上。西汉立于学官的是今文经学,重在经义的阐发,但是,今文经学是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为逻辑基础、以维护封建“大一统”和封建皇权为目的的政治官学,从其诞生开始,对政治就有强烈的依附性。随着封建集权程度的加深和封建固有矛盾的显现,封建政治需要经学进一步更化来维护皇权的稳固,这就不可避免地使经学走向神学化的道路。于是,在西汉哀、平之间,经学领域出现谶纬思潮。 谶纬是社会危机的产物,在社会危机到来时,统治集团需要援引经义,把自己的实际的政治诉求转化为虚幻的上帝和神灵的意旨。所谓“谶”,就是编造大量的预言神化自己,所谓“纬”就是依傍经义实现“谶”的传播。在一些宣扬谶纬的著作里,有不少荒诞的谶纬之语,谶纬的出现加剧了经学的进一步神化,并使经学走向荒诞虚妄。 由于无需引经据典进行理论化的阐释,谶纬的政治宣传作用直接而强大,所以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光武帝即位洛阳,“宣布图谶于天下”,经过明章二帝的继续提倡,谶纬发展成为一种风靡一时的学问,臻于极盛。谶纬的泛滥使儒学演变为粗俗的神学形式。 然而,由于统治者的提倡,今文经学的虚妄、古文经学的繁琐以及谶纬的蔓延,使得原本就依附于政治而不健康发展的经学,走向了更教条化和繁琐诠释的死胡同。儒经成了僵尸,治经成了网罗词汇、制作繁琐词章的无聊的文字游戏。常常出现“一经说至百余万言,”(《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的情况。到了这种地步,经学已经失去了可学性,也失去了可操作性,走向衰落将不可避免。 物极必反,儒学盛极而衰。其衰微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的发展完全脱离了学理的轨道,变成了荒诞不经的谶语和政治教条,对人们已经丧失了吸引力。进入魏晋时代,社会分崩离析,僵化的儒学教条自然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和约束,追求信仰多元和个性释放成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