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阐述“中体西用”思想的《劝学篇》,不仅受到清政府的赞赏和重视,而且受到外国在华传教士的赏识。清政府命“军机处颁发各省督抚、学政各一部”,让他们“广为刊布,实力劝导”,美国传教士渥内基则把它译成英文,在英文《教务杂志》上连续刊载并在纽约出版全文,耶稣会教士还将它译为法文出版。这样,《劝学篇》得以风行海内,而由张之洞概括总结的“中体西用”思想也主导了清末新教育的发展。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与顽固派反对西学相比,是很大的进步;对于抵制全盘西化,也起了一定作用;但是与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教育主张相比,则明显暴露出其落后性和保守性,正如鲁迅所揭露的那样:“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但是,一个人怎么能“早上打拱,晚上握手,上午 ‘声光电化’,下午‘子曰诗云’呢?” 第二,兴办学堂,培养人才。张之洞认为,办洋务是重要的,但人才和人才培养更重要,如果“有船而无驾驶之人,有炮而无测放之人,有鱼雷而无修造演习之人,有炮而不谙筑造攻守之法,有枪炮队而不知训练修理之方,则有船械与无船械等” 。他深有体会地说:“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认为“人才日多,国势日强”。那么如何培养人才呢?张之洞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兴学。他论证说:“非育才不能图存,非兴学不能育才”。他探讨西方各国强盛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是:“西国之强,强以学校”。因此他非常重视兴学,把学校放在“西政”的首位,把兴学作为实施洋务新政的重要措施。为此,张之洞兴办了一系列新式学堂,如广东水陆师学堂、江南陆军学堂、湖北武备学堂、湖北自强学堂、武昌算术学堂、江南储才学堂、武昌农务学堂、两湖高等学堂、有文普通中学堂、武昌模范小学蒙养院、湖北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以及60所初等小学堂,等等。 第三,废除科举。张之洞认为,八股取士“自明至今,行之已五百余年。文胜而实衰,法久而弊起”。与学堂相比,则更显出以下弊端:“科举文字,每多剽窃;学堂功课,务在实修。科举止凭一日之短长,学堂必尽累年之研究;科举但取词章,其品谊无从考见;学堂兼重行检,其心术尤可灼知”。因此他得出结论:“必须科举立时停罢,学堂办法方有起色”。考虑到遽停科举尚有难处,张之洞等人决定先采取两步走的办法:第一步,改革科举内容,即不专重时文,不讲诗赋和小楷;第二步,递减科举中额,每科递减三分之一,计划于十年内减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