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细心观察天地山水、日月星辰、树木花草、鸟兽鱼虫等自然景观,带领其弟子四处游学,实施临场、即景教学活动。他善于观察思考,由物及人,做到观物析理,化以人文。 子夏问曰:“何谓三无私?”孔子答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1)。孔子观天地日月,化以人文。 孔子游历山水,见山说山,见水说水,发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2)之论。其意谓,仁智者,对自然界的山水充满了仁爱之心,他们能够体验感悟到山水之乐,因为山水与人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的。 孔子观水,则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3)。 孔子自卫反鲁,息驾于河梁而观焉(王肃注:河水无梁,庄周书说孔子于闾梁,言事者通渭水为河也)。有悬水三十仞(八尺曰仞,悬二十四丈者也),圜流九十里 (圜流,回流也,水深急则然),鱼鳖不能导,鼋鼍不能居(道行)。有一丈夫,方将厉之(厉,渡),孔子使人并涯止之,曰:“此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 鳖鼋鼍不能居也,意者难可济也。”丈夫不以措意,遂渡而出。孔子问之曰:“子乎,有道术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对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 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措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以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也。”孔子谓弟子曰:“二三子识之,水且犹可以忠信成身亲之,而况于人 乎!”(4) 孔子实施临场、即景教学,以眼前“丈夫渡水”的经历、体验与感受,现身说法,谆谆告诫其弟子曰:“二三子识之,水且犹可以忠信成身亲之,而况于人乎!” 《大戴禮記·劝学第六十四》载,子贡曰:“君子见大川必观,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偏与之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所不及者死,似仁;其 流行庳下,倨句皆循其理,似义;其赴百仞之溪不疑,似勇;浅者流行,深渊不测,似智;弱约危通,似察;受恶不让,似贞;苞裹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 必出,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厉;折必以东西,似意,是以见大川必观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