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芝兰情有独钟,由于他特别重视人格品质的修养,所以很喜欢兰花的资质,便以兰花的美质寄托了自己深切的情感。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 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 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1)。 子夏(商)、子贡(赐),皆为孔子有名的弟子。孔子的话意谓:子夏喜欢同比自已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便将会日渐有所提高;而子贡则喜欢同才 质比不上自已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便将会日益丧失。原因何在呢?于是孔子列举出一系列的形象比喻,具体阐明了环境与交友对于人格品行的熏染与影 响,会起着很大的作用。最后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和“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两个相反 的例证,得出“君子必慎其所处”的结论。由此“芝兰之室”,便成为一个颂兰、美兰的成语。“芝兰之室”、“鲍鱼之肆”,便成为良好环境与恶劣环境的代名词 了。 孔子称赞子夏喜欢同比自己贤明的人相处,其道德修养日渐提高;批评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其道德修养日见失落。子曰:“与善人处,如入芝兰之 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俱化;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2)。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创造性地把爱兰、赏兰、颂兰同教育结 合起来,依据兰花幽香清远的特点,提出择善而处、择善而交的交友思想。从此“芝兰之室”,不仅成为赏兰、颂兰的成语,而且也成为育人美好环境的代名词了。 孔子又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困穷而改节”(3)。这是孔子回答子路的一段话。当时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应聘而出于陈、 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于是派兵包围了孔子,“孔子不得行,绝食七日,外无所通,藜羹 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弦歌不衰。”这时子路说:“我听说,行善者老天报之以福,作恶者老天报之以祸。如今先生您积德怀义,而且身体力行已很久 了,为何还如此困穷潦倒呢?”于是,孔子就列举了历史上伯夷、叔齐、王子比干、关龙逄、伍子胥等贤德之人终遭不幸的史实,说明“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 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最后以芝兰“不以无人而不芳”这段生动的比喻,论证了“君子不为穷困而改节”的观点。 孔子周游列国十馀年,始终没有得到任用,在自卫返鲁途中,见幽兰独茂,于是触景生情,感慨万端:“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 时,与鄙夫为伦也”(4)。他以兰喻贤臣,以幽兰自况,深感自己周游列国,生不逢时,不得重用,与鄙夫为伍,就如同独茂之幽兰与众草混杂一般。 孔子发幽兰之感慨,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兰当为王者香”一句,几乎所有涉及到幽兰的言论、著述都会提到它。这句话的本意是“兰应为王者散发幽香”, 兰应是国君欣赏的高雅花卉。这是从贤者为相辅佐国君的角度而设喻的。但在后世的兰学著述中,却改为“兰有王者香”、“王者之香”。例如潘天寿《题兰石图》 有诗云:“闲似文君春鬓影,清如冰雪藐姑仙。应从风格推王者,岂仅幽香足以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