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关于“道宗四经”(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哲学中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非圣黜典的老庄,其《老子》、《庄子》自汉唐被崇奉为《道德经》、《南华经》;《关尹子》、《列子》也在唐代被尊称为《文始经》、《至德经》,遂有道家四经之名在宋明时期流行和被汇刻,与儒家五经并行成为另一条血脉在流动。王重民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发现明万历间刻本所录宋人撰著原始,道家著作几乎全以经名冠称,他为以上四经之董逢元汇刻本代拟书名曰《道宗四经》,这在道家传世之作和学术思想史上,考之于四经书名流变与版本刻镌史和思想内容可知,卓具为道家认祖归宗之意义。 
    一 
    道家崇尚自然无为,反对一切人为矫饰,故常非圣黜典。老子答孔子问礼云,其人与骨皆朽,其言得时则驾,不得时则蓬累而行。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你唯去骄少欲方称良贤,若态色淫志必无益身心(《史记·老子列传》)。庄子更以寓言戏言:说老子对孔丘自诩所治六经称做“先王之陈迹”,甚至只是“履之所出”,即一些残存之糟粕(《天运》)。轮扁回答齐桓公堂上所读之圣人言曰,圣人已死,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天道》)。所以老子著五千言分上下篇述道德之意而西出函谷莫知所终。庄子著书十余万言诋孔弘老,《渔夫》、《盗跖》、《胠箧》诸篇加上后学补文成书曰《庄子》。他们于书都不以经名之。《老子》一书到汉初黄老学派盛行,河上公作《老子章句》为文帝所重,始变成《老子道德经章句》并为后代王弼、傅奕等承袭之(对照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本和郭店楚简老子本均不称《道德经》知以经名之当在文帝时期)。至于《庄子》、《关尹子》、《列子》诸书称做《南华经》、《文始经》、《至德经》均在崇奉道家思想的晋梁和唐代天宝元年上诏号以后(见《新唐书·艺文志》)。 
    但道宗四经这一称呼正式出现,则在王重民先生于20世纪30、40年代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发现明万历间刻本数种,其中董逢元汇刻《老子道德真经》(葛洪序)、《关尹子文始真经》(葛洪序)、《庄子南华真经》(郭象序)和《列子冲虚至德真经》(张湛序),因其无总书名而“代拟书名”曰《秋声阁道宗四经》,后收录于他回国出版的《中国善本书提要》之中方见。秋声阁系董逢元之书阁刻书处,该刻本附有刻者及书阁钤印可证是流失海外的善本书。他发现的万历间刻本还有明李栻《道宗六书》,其中有四本书是宋李荣撰《道德真经义解》和《注解》,宋陈显微撰《文始真经言外旨》,宋江遹撰《冲虚至德真经解》和李栻自辑《南华真经义篡》,它们恰好与以上四经名目同。① 
    王重民先生(1908~1975)是驰名中外的目录学大师,20世纪30、40年代曾赴欧美各国图书馆考查流失在外的古代善本书目情况,其时任职于北京图书馆(回国后主持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后一度代理北京图书馆馆长)。上述书目是他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为其馆藏中国善本图书做鉴定时发现并记录下来的。据他考查,董氏汇刻本“不见他家著录”。李栻辑刻本在万历三年竣,由湖广按察司副使马顾泽付梓。其中宋李荣撰《道德真经义解》和《注解》、陈显微撰《文始真经言外旨》三卷和江遹撰《冲虚至德真经解》八卷均在《道藏》内,惟道藏本“言外旨”作九卷,“冲虚解”作十二卷。此两刻本,大约康熙年间流失海外,因明李栻辑刻本总目后有明遗民冷蟾道人跋于“康熙癸酉中秋”字样。故而《四库》未见也未收二书而只收录两淮盐政采进本《关尹子》一卷和江苏巡抚采进本《列子》八卷内府藏本《冲虚至德真经解》八卷(江遹撰)。故其提要评语显然只就此而言,不能移用于上二书中的《文始经》和《至德经》而不具有终审裁决权。 
    重民先生为董氏汇刻本代拟“道宗四经”书名,既是对是书四书目之正确概括,又是沿袭汉唐以来以经名称老子、关尹子、列子和庄子书的传统,所以符合关老春秋同时,庄列战国同代皆道家学说原创性著述之史实,既有根据又合情理。它们与儒家五经不同处,不仅在思想血脉有别,而且其“经书”概念只从道家或道教着眼,既无独尊意味也非圣人之言,而只是原始道家经典之意。 
    这里有必要就道宗四经中之《文始经》和《至德经》做些辩证补充说明。因《四库》所收《关尹子》、《列子》或《冲虚至德真经解》于前书只据宋永嘉孙定家藏本做评判,认定有“出于依托”之疑,所收也仅“核其词旨远出天隐无能诸子上不可废也”。②以致清末民初以来,梁启超、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名家学者皆据“出于依托”而认定是书不足信,应是伪书,且至今依然。于后书收录时或说它“为传其学者所追记,非御寇自著”,或说江遹《至德经解》书中有穿凿之事以附和方士,“然大致文词都雅,思致元远”才予收录。③因此,清末民初以来疑者甚众,有的哲学史根本不予提及,有的置于晋代作张湛注本映出之玄学思想评述。提及《关尹子》、《列子》者只见许地山《道教史》,然只据《庄子·天下》语述说关老之异同,也否认该书可信,认定列子其人,也仅据《吕览·不二》评述其贵虚主旨,而疑传本非原书。④不提关尹子而评述列子书的仅见钟泰《中国哲学史》,认为列子其人早于庄子,《庄子》书中讲到列子故事与言行的有十多处。今传本《列子》有列子学于壶子和为伯昏无人射事在《仲尼》篇。尤《黄帝》篇自述事夫子友若人三年、五年、七年、九年渐变其身心至于心凝形释、骨肉皆融而随风东西不知风乘我抑或我乘风,这种自道学之进况亲切如此,疑非后人所能托为,则其书之真伪不可轻断,何况其所言概与庄子合呢。⑤ 
    我们要说,《庄子·天子》并称关老,《史记·老子列传》记载关老相遇事,《吕览·不二》及高琇注说老“贵柔”、关“贵清”、子列子“贵虚”,《庄》书言及列子甚多。《汉志》著录《关尹子》、《子列子》并有刘向校定序,就不能因其亡佚多时,不著录于《隋志》、《唐志》,就将晋唐民间和道家人士传录两者之书轻易地加以抹煞和弃《道藏》所录二书于不顾,而唯《四库》评述是从。因前已述,重民先生在海外发现明万历间道宗四经,道宗六书刻本中有多位宋人所撰《文始经》、《至德经》义解书。从葛洪序《关尹子》看,此书系他遇郑思远君将所藏本九篇送他,并嘱“以尹真人文始经”名之。⑥郑氏何许人不详,其藏书所本也不知,然葛洪及《关尹子》九篇之篇名与《汉志》所录同,而清更名《文始经》很可能就是《汉志》“关尹子”之佚文,不然何以云更名?故可推断,这葛洪序郑藏本存在是事实。既然晋代存在,南梁开始刻《道藏》才能将其收录,而唐代诏曰《文始经》,宋人明人一刻再刻也才有可能。如是,《四库》既未见也未收它们,后人据其“出于依托”而将《关尹子》抹煞,连累及于一切《文始经》刻本而否认其存在,岂非荒谬?我们对照上述万历间刻本可知,《关尹子》未亡,而只是更名《文始经》流传于后世。 
    如是,王重民先生的发现和考定,我们至少可以说,那“道宗四经”中《文始经》和《至德经》同其他二经相似,他们在晋代已有传本,并与另二经在南梁至初唐一起被《道藏》收录,宋代遂有多家撰刻或收藏,明代万历间有董逢元将四经汇刻。李栻辑刻之道宗六书也相似,故而尽管《隋志》、《唐志》未著录它们却不能说不存在于民间的《道藏》本和私家刻本。而《四库》所收既不全,又根本未见明万历间《文始经》刻本,其不废弃而收录宋永嘉孙定本《关尹子》在146卷固为好事,而断言“出于依托”连累及于《文始经》,实在是罪莫大焉。可见,重民先生之发现在道家著作版本史及学术思想史上实在功莫大矣,而其代董氏汇刻本拟就“道宗四经”书名更具特别之意义有待后叙。 
    因为,据上可知,以《文始经》称呼《汉志》著录之《关尹子》之书名,是从晋代道家道教人士葛洪听从郑思远嘱咐开始的,所以《道藏》即以新名收录,宋代陈显微撰《文始真经言外旨》则是正式定名刻本。至明代李栻《道宗六书》和董逢元四经汇刻本,一者用陈显微书名,一者沿袭葛洪柱《关尹子文始真经》书名。而清代《四库》收录宋孙定家藏本则用《汉志》原名曰《关尹子》。书名差别较之内容本来意义不是很大,但以刻家而言,则反映出其旨趣所向。郑思远和葛洪要改书名为《文始经》不仅有尊崇意,而且也为与汉代将道学家学说首创者老子书叫《道德经》保持一致性,以崇高其地位。到宋代及明代,陈显微及李栻、董逢元再进一步据唐朝诏书将《庄》、《列》称做《南华经》、《至德经》更是如此。故而王重民先生深得其心,便以“道宗四经”称名作董氏汇刻本总书名。极有意思的是,台湾学者傅佩荣最近在大陆推出他的解读经典系列本,其中《解读老子》一书竟老关并列,且用多于《老》书三倍文字共三百页解读《文始经》。他不称《关尹子》而用《文始经解读》题目来读关尹之书,又附在《老子》解读之后。⑦其用意极其明显,那就是据《庄子·天下篇》并称关老为“古之博大真人”建立了“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的道家学说。他们一主一辅,相得益彰,区别只是一者主柔,一者主清(《吕览·不二》语)。值得一提的是,前述上世纪三十年代许地山先生出版之《道教史》也秉承《庄》书称“关老学派”而在战国时代流行。只是他误信传说《关尹子》为后人伪撰,故仅以庄子语“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等为“老关共主之说”,而“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亡,寂乎若清”为“关尹底特说”,指出关尹“主以心不为外物所扰为归。他底学说是清静说”。一句话,关尹既是老子友也是其学说“第一代弟子”。⑧可见,关老并称,关老学派为二人共创,解读老子必须同时解读《文始经》,他们是道家第一代创始人与代表,应无以疑义。而庄子、列子则皆为战国时人,显然是道家第二代传人和代表。合四人书为“道宗四经”既揭示此义,亦应无异议。总之,他们是先秦道家学说的奠基人和主要代表,四经之说之名是很准确而有意义的。 
    如上所述,具体到先秦学术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史,除许地山《道教史》并列老关,分论列庄,钟泰《中国哲学史》不提关尹而并述庄列外,早期胡适和冯友兰哲学史直到今天各种哲学史和诸子学,几乎全不涉及关尹。子列子有的置于庄子同时,有的不述,有的置于晋代评述,极不系统又差次有别,先秦道家思想的面貌很不完整,至少在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勾勒介绍评价方面无法显示其全貌与血脉相连之事实。对照《庄》书对关老思想要义之评介,《吕览·不二》对“老聃贵柔”、“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之哲学个性特质概括(其未及庄学不知何故),便知有此缺憾。 
    作为同孔孟儒学相别乃至相对的先秦道家学说,其共同主张与核心思想,按太史公《六家之要指》中说法,一是无为无不为,二是“以虚无为本”,“虚者,道之常也”。《老子列传》中说,“老子修道德”主“无主自化,清静自正”,其“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穷”,“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其后各种界说与规范均不脱以上诸条。但许地山《道教史》在分别思想方面的道家与宗教方面的道教时,认为道家“包含易阴阳五行底玄理”,故可看为“中国民族的伟大产物”,“道家思想是国民思想底中心”。⑨这与将儒学看成华夏族主流思想的传统看法很不相同。但不管怎么说与评述,天道自然无为无不为应说是道家的基本观念。老、关、列、庄之别如《吕览》所说,也如许地山《道教史》据《庄子·天下》分辨关老同中之异,说列子贵虚是不患得患失“任自然转移”,“虚便是不觉得”,而庄子主齐物,合生死。⑩然此皆述其个性且仁智各见。无须赘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