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儒教的生死之说(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儒学中国 佚名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周北辰,名亚林,字北辰,西历一九六五生,祖籍贵州遵义。一九八七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一九九〇年至一九九八年任教于贵州师范大学。一九九六年起,师从当代大儒蒋庆先生,并随蒋先生创办阳明精舍。二〇〇〇年辞去大学教职,投身儒家文化复兴事业,并在各地传道讲学。现任职务:曲阜儒家文化联合会会长、深圳孔圣堂堂主。治学方向:公羊学、政治儒学、宗教儒学、儒商文化学、近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及中国国情研究。  主要著作:专著《儒教要义》、《走出意识形态的困境》、《儒教知识问答》。论文《中华文明的突围之路》、《论儒家社会主义》、《论夷夏之辩》、《论义利之辩》、《国民教育危机及其对治之道》、《儒家的贫富观》、《儒教现代改制的构想》、《儒教的二次突变与新儒教的使命》。 
    人事之大,莫过于生死。生死关切,是人的基本焦虑,生死问题是人的根本问题。《礼记》曰:“合鬼与神,教之至也”,“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1] 参通幽明,究明生死,此儒教大道所系。究幽明之际,知生死之道,是儒教的重大教义。 
    1)原始返终,知生知死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2] 许多人依据圣人这两句话,便断定儒教只关注现世,不关注来世,重生不重死,言生不言死。认为儒教不关注死亡问题,把死亡之事与鬼神之事悬置不论。这是对圣言的误解,是对儒教教义的误解。其实,儒教非常关注也非常重视死亡问题。圣人以神道设教,生死之道、鬼神之道是儒教的重要内容。对死亡问题的重视,与对死后世界的关注,是儒教教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儒教有自己的生死观,有着关于灵魂世界及神鬼之道的系统阐述。这些观点和阐述详见于儒教经典与先圣先贤的言论之中。这是儒教的基本教义,儒教既是入世间法,也是出世间法。《礼记》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这里“明”是人间世界,“幽”则是人死后的世界,即神鬼的世界。礼乐即“入世间法”,系指仁义礼智之性、“修齐治平”之道、“人伦纲常”之道;而鬼神之道,也就是出世间法。 
    依儒教教义,幽明相通,生死不贰。入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一以贯之,悉统于天道。入世间法就是“生”之道,“生”之道即人之道。人道本于天道,人道与天道相贯通,人道是天道天理在人世间的落实。出世间法就是“死”之道,“死”之道即鬼神之道。鬼神之道是天道天理在灵魂世界,在神鬼世界的落实。故出世间法也与天道天理相贯通,神鬼之道亦是天道。故依儒教教义,生之道即死之道,明之道即幽之道,人之道即神鬼之道。幽明之道,生死之道都统于天道。 
    明有礼乐,幽有鬼神;明有善恶,幽有屈伸;明有正邪,幽有清浊;幽明相通,生死不贰。故知生即可知死,知人之道就可以知鬼神之道。故圣人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此话并非不关注死亡,恰恰相反,这正是究竟之说,是对生死之道的大彻大悟。二程子说:“知生之道,则知死之道;尽事人之道,则尽事鬼之道”。[3] 圣人在这里给我们开启了一道,在现世究明来世,在明界了悟幽界的大门。 
    人之生也,自天而降;人之死也,归天而去。人为天子,系上天所生,人之生曰“始”,故人始于天。人之死曰终,人死返终,故儒教把死称为“归天”。 
    《易 经》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4] 
    横渠先生曰:“舍真际而谈鬼神,妄也”。[5] 
    人始于天,亦终于天。人生于天,死也归于天。生死之道与幽明之道都是天道,原始返终,就能知死生之道,知幽明之道。舍生而谈死,妄也。原始而知生,返终而知死。生而不失吾常,尽人之性,明人之道;死而适得吾体,尽天之性,明鬼神之道。天道贯通幽明,知明则知幽,知生则知死。生之道即死之道,知人之道则知鬼神之道。与天合德,则幽明相通,始终如一,生死不贰。原始返终,方可究明生死 
    2)存顺没宁,死而不灭 
    依儒教教义,昊天上帝所居之处为太虚之境。太虚之境是人的耳目不能闻见的更高维度的神圣空间。横渠先生曰: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6] 
    太虚之境是昊天上帝化生万物之源,也是万物散归之所。人之生,源于太虚之气;人之死,则归天返于太虚之境。故此,儒教认为,人死而不灭,人之死只是形溃归天,原始返本而已。 
    太虚为气之本体,“无形而实有”,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之凝释于水。”气聚,犹如水凝而为冰;气散,犹如冰融而为水。太虚之气,阴阳交感,聚以成象而生人;而人之死,则是形溃气散,气散而返归太虚之境。形溃反原,游魂为变而为神鬼。天道循环,聚散不止,生生不已。有聚有散,有生有死,死而不灭。 
    在儒教看来,人的生死,不过是气的聚散,气聚则有形有象,可目见耳闻;气散归于太虚则无形,耳目不能闻见。人死而不灭,成神成鬼,只是改变了存在的形态,变更了存在的空间,凡人不可闻见而已。所以,儒教之于生死,只说“聚散”,说“终始”,说“屈伸”,说“幽明”,而不说“生灭”,不说“有无”。在儒教看来,人与世间万物都是上帝的造化,是永恒不灭亡的存在,不可能“灭”,也不可能“无”。 
    《礼记》曰: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7]  
    横渠先生曰:“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知死之不亡者,可与言性矣。”[8] 
    “万物形色,神之糟粕”,[9] 
    “存,吾顺事;没,吾宁也。”[10] 
    儒教无“灭”,亦无“无”。对儒教而言,“死”只是由聚而散,由明入幽而已,死而不亡,死而不灭。幽不是灭,也不是无,言其幽,是因为耳目闻见之力不能及。一物两体,相感为一。“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人之体,有灵肉,有身心。阴阳交感,灵肉合一,聚而有形;死而形溃,灵肉相分,身心相离,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散入太虚。聚为吾体,散亦吾体,死而不灭,死而不亡。灵肉相分,身心相离,魂气归于天而为神鬼,形魄归于地而为灵魂的糟粕。 
    生,自幽至明;死,自明返幽。幽明相通,生死往来,聚散屈伸,都是上帝造化。天恩所赐,何来“生灭”?何来“有无”?“碍于形者不知生,滞于灭者不知死”。形聚为物,灵魂在其中,天性在其中;形溃反原,形散而气不损,神不灭,灵魂不朽。生死,聚散而已,变易而已。自天而降,归天而去。生死,皆得吾体,皆成吾性。何惧之有?何畏之有?知生死幽明之道,则能安生安死。 生,则受上天造化,顺天命尽人道,以善吾生;死,亦沐天恩天德,循天命,归天宁息,以善吾死。存顺没宁,生死俱善。与天合德,大道圆成,则能沐上帝再造之恩,重新参与宇宙大化,获得永生,万劫不灭。 
    3)游魂为变,神鬼殊途 
    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11] 
    人事之大,莫过于生死,故子贡有此一叹。然而,子贡所感叹的,不在“死”之为“大”,而在“死”之有“异”。子贡的感叹并非仅仅在说“死”是人生命中的一件大事,而是感叹说,“死”这样的大事亦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死曰“息”,小人之死曰“休”。“息”与“休”,是有很大不同的。“息,喘也”。“休,息止也”(《说文》)。君子之死,犹如喘口气,暂时歇息而已;小人之死,则息而止也。君子之死与小人之死虽同为死,然其死后的结果与命运是不同的。那么,息与休有何不同,君子、小人之死又有何差别呢? 
    依儒教教义,人之生为气之聚,人之死为气之散。人禀太虚之气不同,人之生有君子小人之异,人之死亦有君子小人之别。生死为气之聚散,气有清浊之分,人则有智愚善恶之别。气清者为智为善,为君子;气浊者为愚为恶,为小人。 
    儒教倡导“养气”,即孟子所谓养吾浩然之气。如善养其气,则浊气下沉,清气上扬,无碍而为神;不善养其气,则清气下沉,浊气上扬而碍于形。碍于形者,其生也,为形骸所滞,为私欲所蔽,故而良知不显,明德不现,为愚为恶;其死也,返归太虚,浊气下沉屈附于地为鬼。而气清者,不碍于形,其生也,公而无私,存理灭欲,去私欲之蔽,良知呈现,明其明德,而为智为贤,为善为德;其死也,清气返太虚,伸升上扬而为神。 
    横渠先生曰:“清则无碍,无碍故神”,“浊则有碍,碍于形。”[12] 
    《易经》 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故知鬼神之情状”,[13] 
    人之死也,其气散归太虚,气清者伸升上扬而为神;气浊者,下沉屈附而为鬼。游魂为变,神鬼殊途。为善有德者,气清而为神;为恶无德者,气浊而为鬼。为神者,伸升上扬,“在帝左右”,与天合德,故能沐上帝天恩得以再造。为鬼者,屈附下沉,成为上帝之“弃魂”,逆天命背天道,上帝威行天罚,绝其天恩,不予再造。 
    君子之死,清气上扬,伸升为神,与天合德,能沐上帝天恩得以再造。故其死曰“息”,即暂停歇息,以俟天命,待上帝再造,重新参与宇宙大化,从而获得永生。而小人之死,浊气下沉,屈附为鬼,逆天背道,沦为“弃魂”,上帝绝之,不予再造。故其死曰“休”,天意绝之,天命止之,没有机会重新参与宇宙的大化,不能得到生命的永恒,不能获得永生。 
    天人相贯,幽明相通。幽之道合于明之道,死之道合于生之道,鬼神之道合于人道,全都统于天道。天道在“明界”则为人道,在“幽界”则为鬼神之道。天道本仁,天道之于人间则有仁义礼智之性;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有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伦;有仁政、德治之道;有善恶之分,智愚之别,贤不肖之异。天道之于幽界则有清浊之分,有屈伸之异,有神鬼之别,有“息”“休”之判。 
    息,则能成神,能沐天恩再造,生生不已。休,则为鬼,沦为弃魂,上帝绝之,不予再造,万劫不复。是“息”,是“休”,成神成鬼,虽是天命,然何去何从,全在我们自己。如不愿死后为鬼,被天恩所绝,万劫不复再造,那就必须于身前顺天命,循天理,守天道,守仁义礼智之性与“五伦”“四端”之道,为善去恶,积善成德。“善吾生者善吾死”,身前为善积德,守人道而绝禽兽之行,则死后必有善报。“神化者,天之良能”,昊天上帝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任何逆天妄道,伤天害理之事都难逃天地之间,都将受到上帝的天罚。切莫因一时的私欲之蔽而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书经》云:“罚及尔身,弗可悔!”凡我天子圣徒,不可不慎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