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的《本国史》是一部怎样的教科书? 1922年春,经胡适介绍,顾颉刚与王钟麒为当时的出版界“巨头”商务印书馆编写了一部初中本国史教科书,取名《本国史》。这部教科书分上、中、下三册,在出版后颇受教育界及学术界的欢迎。其中,上册于1923年9月初版,至1927年9月共出55版。中册于1924年2月初版,至1926年1月共出25版。下册于1924年6月初版,至1926年1月共出24版。从出版次数上看,上册无疑最为拔尖,而上册恰好完全是由顾颉刚编写的。 李帆说,由“总说”和上古史、中古史构成的《本国史》上册,是全书的精华所在。然而,就是这部教科书的“精华”,令其于1929年遭遇“被禁”的厄运。 先由山东曹州重华学院院董丛涟珠、院长陈亚三等呈请禁止,继由山东省参议员王鸿一提出专案,弹劾该书“非圣无法”。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院长戴季陶认定这部历史教科书是惑世诬民的邪说,足以动摇国本。南京国民政府十七次国务会议由此决定由教育部查禁,通令全国不准采用。顾颉刚当时非常气愤:“这是我为讨论古史在商务印书馆所撞出的祸,也是‘中华民国’的一件文字狱。” 李帆介绍,王鸿一所说的“非圣无法”,主要是指顾颉刚所编《本国史》上册“不承认三皇五帝为事实”。《本国史》是如何表述“三皇五帝”的?大体有如下述:“自从地面上初有人类以后,一直到所谓黄帝时,都是鸿荒之世,实在的事迹,还是暧昧难明。只要看这黄帝的称号,便可与再前一点的炎帝一类同样看待,或许是后来的人推想出来的一个奠土建国的古帝,便用什么五行里的土德来表示他。”“尧、舜的传说,为后世所崇信;我们看惯了,遂以为古代真有一个圣明的尧、舜时代了。其实尧、舜的故事,一部分属于神话,一部分出于周末学者‘托古改制’的捏造;他们‘言必称尧舜’,你造一段,他又造一段,越造就越像真有其人其事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