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释: [1][2] [33] 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3] 《孟子·梁惠王上》,杨伯峻《孟子译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60版,第12页。 [4] [5] [17]《吕氏春秋·不二篇》,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本,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 [6]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7] 《韩非子·显学篇》,《韩非子》校注组《韩非子校注》本,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682年版,第685-686页。 [8] 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14-617页。 [9] 《庄子·天下篇》,郭庆藩《庄子集释》本,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065-1069页。 [10]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81页。 [11] 《荀子·解蔽篇》,王先谦《荀子集解》本,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12] 《荀子·非十二子篇》,王先谦《荀子集解》本,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13] 《荀子·天论篇》,王先谦《荀子集解》本,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14] 傅山:《荀子评注》,转引自张岂之:《中国思想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3页。 [15] 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54页。 [16]《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18] 金春峰:《论〈吕氏春秋〉的儒家思想倾向》,《哲学研究》1982年第12期。 [19] 刘元彦:《〈吕氏春秋〉泛论》,《中国哲学(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86页。 [20] 蒙文通:《儒学五论》,转引自萧疌父:《吹沙集》,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版,第199-200页。 [21] 《荀子·尧问篇》,王先谦《荀子集解》本,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22]转引自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70页。 [23] 另有引《谷梁传》两处,按:《谷梁传》成于汉武帝时,当为后人窜入。 [24] 《四库全书总目》卷91“子部儒家类”,北京:中华书局1965版,第770页。 [25] 王利器先生考陆贾书可以印证《荀子》处甚详,参见王利器:《新语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页。 [26][31][35] 陆贾.《新语·道基篇》,王利器《新语校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版。 [27][37] [38]陆贾:《新语·无为篇》,王利器《新语校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28] 陆贾:《新语·怀虑篇》,王利器《新语校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29] 陆贾:《新语·思务篇》,王利器《新语校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30]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32][36] 陆贾:《新语·辅政篇》,王利器《新语校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34] 魏征等:《隋书·经籍志》,中华书局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39] 《论语·颜渊篇》,杨伯峻《论语译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40] 陆贾:《新语·至德篇》,王利器《新语校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41] 《史记·项羽本纪》载:“汉遣陆贾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 [42] 司马迁:《史记·南越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43] 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44][53][54]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45] 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6-67页。 [46] 贾谊:《过秦论》,引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标点本, 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47][48][49][50][51][52] 班固:《汉书·贾谊传》,中华书局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55] 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6页。 [56]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