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气未开:同文馆举步维艰 1862年在北京创办的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外语学堂,也是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式学校。入校的学生虽然一切都由政府负担,但还是无人愿意入学。原因是,在清廷长期“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夷夏之防”、“中外有别”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国人把学外语和“汉奸”、“卖国贼”画了等号。嘉庆年间,一位广东人为了学外语,编了一本中英文对照的小书,清廷立即下令查禁,众百姓也愤起讨伐,吓得此人惶惶然逃匿山林。 在那个年代,国家和民间看重的是科举正途,上洋学堂是旁门左道,不但前途渺茫,而且为大众所不齿。曾是同文馆学生的齐如山回忆说: “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而且还有一层,这些学生入了同文馆以后,因为他是小孩,还没有什么鄙视,对于学生们的家庭,可就大瞧不起了,说他们堕落,有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亲戚关系,断绝来往。甚而至于人家很好的儿媳妇,因为她家中弟弟入了同文馆,便一家瞧不起这个媳妇,而且因之便受了公婆之气。社会的思想,对于这件事情看得这样的严重,大家子弟不但不愿入,而且不敢入。因之后来之招生就更难了!” 在这样恶劣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为什么主持清廷外交事务的恭亲王奕訢还坚决要创办外语学堂呢?答曰:形势所迫。 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对外交往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头等大事,但外语人才奇缺,令清廷头疼。(来源:南方都市报南都网)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在英军的汉华丽军舰上签订《南京条约》时,找不到翻译,全由英人的中文翻译来摆布,清廷颜面尽失。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参赞兼翻译巴夏礼被俘,当英法联军逼近京师时,奕訢令巴致信联军议和。信用中文写就,但落款有两行英文。朝中无一人通晓,为顾脸面又不好向巴夏礼请教。而京郊战火弥漫,北京危在旦夕,奕訢心急如焚,但不敢发送。后来,费尽周折,才从天津寻找到一位略通英语的商人。急速请来一看,原来那两行英文是巴夏礼的签名和日期。如此区区小事都无法解决,给奕訢巨大创痛。 而且,1860年与英、法所订的《北京条约》规定,以后两国谈判等各种交涉事务,以英文、法文为通用语言。这就迫使清政府不得不火速培养外语人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