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济南府文庙棂星门,由德国旅行家恩斯特·柏石曼拍摄于1902年前后 济南历史悠久,明朝设山东行省后,济南始为山东首府,成为山东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明清两代,每三年即每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科举乡试都会在济南大明湖畔的贡院举行,成千上万的学子都会齐聚于此应试。同时,科举考试也给这座城市烙上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很多街道和建筑都和它密切相关。府文庙、贡院墙根街、榜棚街……尽管经历了数次变迁,但通过这些街巷和建筑,我们可以依稀找到“古代高考”的影子。 府文庙—— 赴考必经之地 在济南市地名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济南文史专家唐景椿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南侧、芙蓉街北首的济南府文庙,飞檐斗拱的古建筑群碧瓦朱甍、恢弘壮丽,彰显着昔日的辉煌。据《济南府志》、《历城县志》记载,济南府文庙由“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郡守李恭建”,“明成化十年,知府蔡晟增两庑像龛,建坊树屏,成化丁酉(1477年)巡抚御使梁泽复广殿,制拓两庑,建戟门、棂星门、明伦堂……”,被誉为“儒林巨观”。 新中国成立后,济南府文庙被小学、工厂等占用,许多建筑被毁。1992年府文庙成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开始大修,残存的古建筑被修复,被拆除的部分也得到复建,成为济南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核心部分,并与泉城路、芙蓉街、曲水亭街、大明湖连片成历史街区,恢复了古代官办学府的形象,并成为展示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基地。据考证,在全国已知的文庙中,济南府文庙与山东曲阜孔庙、江苏南京六合文庙、苏州文庙并称“中国四大文庙”。 “明清时期,府文庙是庙学合一的官设机构。府学是仅低于国子监的官办教育机构,文庙是古代官方祭孔的场所。”唐景椿介绍,在科举时代,无论是参加县试、府试,还是乡试、会试,赴考前,考生们都要到文庙祭拜一番。由于科举考试是封建士子仕途的起点,清顺治年间,济南府文庙西南侧芙蓉街的梯云溪上修建了一座石桥,取名“青云桥”,取“青云直上”之意,并修建了一座牌坊,坊额题有“腾蛟起凤”四字,以勉励莘莘学子。 府文庙南大门前,有一条百米小巷名叫“马市街”。唐景椿说,很多人误认为“马市街”过去肯定是卖马的地方,但事实并非如此。辛亥革命前,为尊崇孔子,经过府文庙前,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考生、游人或来府学祭孔的官员,都会将马拴在这条街上,因此得名“马市街”。 由于来祭拜孔子的官员、考生、游客较多,便有人在府文庙西侧的小巷卖茶水,给人们提供饮茶休息交流之所,于是这条小巷便被称作“茶巷”,小巷仅80米长,只有三个大门,住着很少的几户人家。这条古老的小巷已于2003年拆迁,幽幽的茶香与往昔的喧嚣被历史的尘埃湮没。 贡院墙根街—— 高墙下的状元梦 到府文庙拜过孔子,考生们便进入贡院准备考试。如若考中,即为举人,可进京参加会试,有机会考取进士入朝为官,这对于当时的考生来说是改变命运的机会,意义非同一般。 据记载,济南“贡院在布政司东,明洪武初建”,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由于明清时期考生人数逐渐增加,贡院的规模也逐渐扩大,至清同治年间,考生考试用的号舍曾达万余间。然而,随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停止科举后,贡院有的建筑已被拆除或挪为他用,唯有“贡院墙根街”这一称呼保留下来。 贡院墙根街紧邻省政府东院墙,是一条约420米长,数米宽的静谧小巷,科考时是士子点名排队的地方。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历城县志·建置考》载有:“贡院巷”。清时曾名“云路街”,取“平步青云”之意。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始载为:“贡院墙根街”,因位于贡院东墙根而得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