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晚清、民国研究渐成热门领域。倒不奇怪,民国离我们从时间上看并不遥远,从史料上看则很丰富。更由于晚清、民国之际是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身其中自然有着可供咀嚼的事迹,江山不幸诗家幸。 对民国的学人研究,这几年也同步展开。这方面卓有成就者当中,岳南先生无疑是其中的代表,其三卷本巨著《南渡北归》,可谓是写尽了民国时代学人的沧桑与风骨。而如果我们梳理民国学人研究,不妨从梁实秋开始算起。 梁实秋在大陆的知名度大概是跟着鲁迅先生来的,他被鲁迅先生骂过,从此在民国学人备受冷落的时代里,留下了一丝微弱的印记。而改革开放之后,梁实秋被重新发掘出来,出版了他的散文集数卷,从《雅舍小品》到《雅舍谈吃》,无不展现出民国那一代人的风范与见识。从此之后,民国的学人们被不断地发掘,到了这两年,已经有个专门的名词“民国范儿”来指称了。就我所知,最初说出这个词的是著名画家陈丹青先生。 何谓“民国范儿”?这是指那代学人所特有的风范。学者应该具有的风范无非是两点,一个是智力诚实、一个是学术诚实。智力诚实指的是知之为知之,不强以不知为知,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学术诚实则说的是不可曲学阿世,用自己掌握的学术能力去歪曲事实为有权者背书。实际上后一点远比前一点难做到。 《南渡北归》三部曲写的恰恰是这两点在民国学人身上所散发出的光辉。前段时间清华大学搞百年庆典,所列出校史上29位大师级人物,全部都是民国的学人,49年之后竟然没有一个能够入选大师级的行列,相信这个例子已经足够说明民国那代学人是如何的了。 民国学人为什么会有与后世不同的风骨?从大环境说,那代人遭逢大变局的冲击,为了探求改造旧有文化、而且本身就是旧有文化的践行者,加上西学东渐的外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这种特质在民国以后再未出现,是因为从文化传承上出现断裂,从此不能延续旧学命脉,直至知识分子成为某种意义的附庸,再无独立的精神谱系可供传承。 回望民国学人,不由得感慨万千。《南渡北归》三部曲写的正好是民国学人从成长到遭难、再到分道扬镳的过程,南渡是指抗战时期,他们为了延续学术血脉而纷纷随着国民政府到南京、到重庆;北归则是后来回到北方的心路历程,最终第三部是他们的分道扬镳,一部分人远走异国或者迁居岛上,一部分人留在大陆打算建设一个新中国。个人认为,第三部是民国精神的挽歌,也是最值得细细品味的,去留肝胆、结局迥异,真正属于警示之篇。(五岳散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