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哲学曾经长期被看作是男性和成人的专利,远离女性和儿童,这使哲学变成了纯粹的知识论形而上学和道德的说教,成了纯粹抽象的逻辑。因此,今天探讨童性与哲学的关系,寻找童性中的哲学意蕴,不仅对儿童的智能开发,就是对哲学和文明自身的发展也是具有特别意义的。 人类正在进入一个超越地域和族群的新的轴心文明时代,需要一次新的精神和思想上的壮丽日出。而这要求我们如先民一样以童性的姿态面对世界。因为儿童的生活是生命的初恋,童年的世界是全善的和充满诗意的,貌似混沌,实则完满自足。今天人类正在努力追求的诗意般的栖居,也就是呼唤生活和生命中的童心和童性。童心无邪、童心可鉴,以童为镜可见人的真性情。这样的童心作为精神的原生态,能够“用一盏灯去照亮另一盏灯”(莱布尼茨),从而化疗成人病态化的心境,以此提升文明的内在品质。过去,老子“复归于婴孩”的源始保贞哲学和庄子的混沌的自然整体哲学,曾经被当作落后保守的思维,今天则成了根治人类智力滥用的一剂良药。这也是哲学总要不断地尝试回到始源或开端处的一个内在动力。 教育问题已成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实,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之所以步入误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童性在教育理想和原则中的消失。不恰当的教育竞争和教育方式,已经使得大多数孩童没有了完整的童年,也就没有了后天可以从中不断汲取水分和营养的平和的“原始心灵”和“原始生态”。这样一个失去了本底或“根据地”的人,如让他单纯通过后天的外在的忙碌去建构人生的幸福,其结果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要给孩子一生的幸福,首先要解放孩子,还孩子以完整的童年,也就是创造条件和环境,保护孩童心灵的原生态,让孩子保有三心——好奇心、爱心、快乐之心。为此,也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儿童哲学教育,启发其内在的智慧和性灵,为塑造健全的个体人生,创造美好的社会和文化,奠定坚实的原始基点。 中国古代道家的童子哲学曾经遥遥领先世界。它认为,真正的智者更像是孩子。所谓童心未泯,两极相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反过来,孩子更容易成为哲学家。因为哲学家最重要的条件是好奇心,而这一般是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步减弱的。今天,已经有人尝试从新的视角揭示儿童的智慧特性,现代一批大哲学家如怀特海、杜威、海德格尔、池田大作等,特别重视人类童年时期的思维和智慧对哲学创造与存在的意义。如,某家有四个孩子同看一台电视。其中,一个孩子想看A频道,另三个孩子想看B频道,双方争执不下,妈妈便把频道调到了B。这时想看A频道的孩子突然质问妈妈:“为什么三个人的自私就比一个人的自私有优先性呢?”妈妈愕然。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当代政治哲学最深刻最核心并且还在争论的问题——社会正义问题。妈妈是不可能简单地回答清楚的。 就世界范围来说,相对而言,美洲的儿童哲学比较重视对儿童进行哲学性的教育,而欧洲的儿童哲学更看重儿童的哲学参与和智慧开发。近年来,祖国宝岛台湾的学者在儿童哲学研究和教育方面也已有了良好积累。大陆近年在这一领域的跟进也很快,只不过专业哲学家的关注还有待加强。以上所有努力不仅拓展了关于儿童的系统认识,而且还从另外的侧面解答了哲学难学的许多疑问。为此,我们有理由坚信,中华文明的复兴亦应从儿童的哲学智慧开发处起步。 (作者:刘啸霆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