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是一块丝绸,长61厘米、宽36厘米——大概和《钱江晚报》两个版连通差不多大——上面密密麻麻用蝇头小楷抄了4万多字。 本报记者 邵巧宏 本报通讯员 李洁莹 摄影 盛高 这件宝贝是杭州世界钱币博物馆馆长储建国带来的。他说,这块丝绸可能是清代科举考生作弊用的小抄,通常塞贴在腰部或衣服内侧带进考场。 这些字看起来比米粒还小,记者戴上眼镜凑近看,还是看不大清楚。想想也是,我们报纸两个版放五六千字已算多了,可人家放下了4万字,这字该小成什么样! 储建国说,这是一整部《下论》。《下论》和时下考试的《申论》差不多,是当时必考的。 这么小的字,作弊时能看清楚么? 储建国推测说,既然是作弊者自己抄的,他自己看起来大概方便点。 “发现它是10多年前了,当时对宁波名人、民初著名教育家李廷翰的家进行整理,发现了一箱明清时期与科举相关的文书和资料,作弊的小抄也在其中。这可能也是他收集的吧。” 储建国说,古代,带小抄进考场是比较常见的作弊方式,有时将它们塞进衣缝,有时甚至塞进耳朵、嘴巴里。 “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曾经的光辉一面 储建国是来参加“科举与科举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这场研讨会昨天在宁波召开。 此次会议有北京、上海、天津、港澳台等地区及美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的70多位学者到会。会上,学者们肯定了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经起到的进步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毛佩琦说:“科举制度崇尚公平、公开、公证,它实行考卷密封制度,要求考生无名、作弊将被除名,在当时是非常有利于选拔人才的。” 毛佩琦认为,鲁迅对科举制度进行抨击,主要还是科举制度到后来变味了。研读八股文,禁锢了人的思想,但科举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艾尔曼教授认为,科举制度的影响是全球性的,现在流行的托福、GRE考试都可以被认为是科举考试的一种延伸。 学者们说,科举制度甚至被称为“第五大发明”。 当然,这些意义都仅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李世愉说,科举制度是一种单一选拔人才的制度,而现在社会已是多元化发展,考试需要多元化。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考试文献将开放 昨天,宁波出版社出版的《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乡试录》举行首发式。乡试录保留了大量科举试卷文本、科举人物的传记资料、相关圣旨、奏疏、执事官的基本信息。 明代是科举录保存最完整的朝代,目前海内外现存的80%明代科举录都藏于天一阁。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中所收录的科举文献均为善本,多为海内孤本,且绝大多数均为首次刊发。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查资料,艾尔曼教授曾两次到天一阁,但都碰了钉子,因为那时天一阁的古籍是不对外开放的。昨天他说,很高兴这些资料能够开放,这对大家以后研究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很有帮助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