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艺:古代君子的必修课之—礼,无处不在的规矩(1)
六艺是中国古代君子的六门必修课。同时,它们也是串起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条线索。 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礼在古代中国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六艺中的礼并不仅是礼仪、礼节那么简单,在礼中蕴含了国家政治,征战外交,生老病死,各种情感以及无数的生活细节。可以说,就是这些无所不在的礼塑造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性格。 六艺之礼:无处不在的规矩方圆 1.吉礼 | 吉礼就是祭祀之礼,在古代,祭祀是最重要的国家大事之一。本文将从天、地、人三个方面向您介绍与祭祀相关的礼仪: 吉礼,就是祭祀之礼。《左传》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尚且排在战事的前面。那么祭祀都有哪些呢?古人祭祀为了求得吉祥,所以称为吉礼。那个时候还没有一神的宗教,有的是原始的宗教,原始的宗教很大的特色是万物有灵,因此从这种传统流传下来的习俗和仪式便对祭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他们所祈求的对象之多,和祭祀对象的层次性之丰富上。 天:中国的上帝 最隆重的祭祀活动 祭祀天神是历史上最隆重的礼仪,因为中国是农业型国家,什么东西都跟天有重要的关系,天好,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不好,便饿殍遍野,国家人民便会在风雨飘摇中度日,甚至生灵涂炭。上文所引《周礼》中提到一些祭祀方法,包括祭日月风雨的,可以看出,是把天神、地祇分成了大、中、小三等。天神以天或昊天,或者称为上帝为最高,在冬至或岁收之后郊祭;其次是日月星辰,每年春分的早晨祭日,每年秋分的傍晚祭月,这是正式的正祭,还可以在祭天时同时祭日月,这是从祭;再次是风师(即风伯,编者注)、雨师和雩。风师是天上的箕星,雨师是天上的毕星,都是星辰。雩为求雨之祭,是一个小神。因为西周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时常会遭到旱涝的危害,所以,所祭虽是小神,但仍相当隆重。雩祭有两种:一是正雩,每年夏历四月正式举行,这个时候正是作物成长的季节。另一种是旱雩,在遭旱灾时举行。旱雩,由巫师向神祈祷,如果祈祷了还不下雨,则杀巫以祭神。祭祀之隆重不言而喻。在祭祀方式上,有禋祀、实柴、槱燎,都是指在柴木上放珍贵的牺牲玉帛,然后加以燔烧。(牺牲指用来祭祀的家畜,如牛羊等。)燔烧的柴木有浓浓的烟灰,人们便以为牺牲玉帛的精华会随之而上,天神也就享用了。 地:揭开封禅的秘密 其次,是地祇祭祀,也分为大、中、小三等。大祀是指社稷、五祀、五岳,祭祀方式与祭天不同,祭地用血祭,杀牲将血灌地,这种方式也叫做裸。血祭之后,将牺牲及玉、璧等埋在地里,或者沉在水里。祭祀那些遥远的名山大川时,因为道路遥远,难以一一亲往,因此就在都城的四郊设坛,遥望而祭,称为望祭。后来诸侯还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即“祭不越望”,即不祭跟本国无关的山川。《左传•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记载,楚昭王领兵救陈,驻兵于黄河边上的城父时,得了重病。占卜结果说是黄河之神作祟。臣下因此建议祭祀黄河之神,楚昭王不同意。他说:“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汉、睢、漳,楚之望也。祸福之至,不是过也。不谷虽不德,河非所获罪也。”所谓的三代即夏、商、周三代,可见在人们的意识中,这一观念相当有传统。中祀是指山、林、川、泽,无血祭,只要把牲、玉、璧埋在地里,或沉入水中就行了。小祀是祭四方百物之神,祭祀的方式叫做疈辜,就是将牺牲劈成一块一块地来祭,有些也不用疈辜的方式,视具体情况而定。 后世祭天地最隆重的仪式莫过于封禅。据说自古以来封禅者,七十有二君,但似乎都是莫须有的。只有有德的帝王才有资格做这件事,否则会被史家讥讽的。秦始皇跑到泰山,在登山的中途被雨拦下来了,结果被儒生讥笑了一番。所以后世一般的帝王也不敢随便做这件事。封禅分为两部分,其一在泰山顶上祭天,是谓封,这个时候只有皇帝一个人告天。汉武帝封禅的时候,带了一个小童,是霍去病的儿子,没过多久这个小童就病死了,所以没人知道汉武帝在上面做了什么。泰山之巅玉皇顶的大门下还有一块无字碑,传说是秦始皇立的,也有说是汉武帝所为,颇为神秘。唐玄宗的时候,则改变了神秘的传统,将神秘的《玉牒文》公开。另外一部分则在泰山脚下的梁父祭地,叫做禅。 人:祖先牌位的来历 祭祀祖先在周代尤其看重,因此祭祀之法就更为繁富,这一点从上面所引《周礼》之文,便可以看出来。“肆献”,是两种礼仪的省略合称。肆礼,是指进献切好的煮熟的牲肉,这个肉煮成的汤叫做“太羹”,没任何佐料,据说直到清代都是如此,以致大臣在这个时候都偷偷带了盐来参加。我想这大概是因为早期的祭祀本没有那么高的水平把祭品做得像满汉全席一样吧。献礼,是指进献已杀而未煮的牲肉。裸礼,是指灌酒于地,即我们常见之洒酒于地,这个场合所用的酒称为“玄酒”,就是“清水”。只有在最隆重的祭祀中才用太羹和玄酒。一般情况下,祭祀用酒先要用白茅过滤,这叫作“缩酒”。春秋时期齐桓公兴师伐楚的一条理由就是“而贡苞茅不入,无以缩酒”。意思是,你们不向周王进贡白茅,导致周王祭祀的时候都没有办法缩酒。背后的意思是责备楚国不臣服于周。 馈食,是用黍稷煮饭给尸吃。祭祀中有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尸”,这个尸,不是今天所流行的那个意思,而是一个扮演被祭者的人,大概人们是希望看到祭祀的对象能生动地表现出对祭品的欢爱吧!这个角色一般由孙子来担任,后世便改掉了,大概是因为主持祭祀者是父亲,父亲向扮演尸的儿子行祭拜仪式,总有点说不过,所以就改用牌位代替了。 那个时候四时都要祭祀,春天用祠祭,夏天用礿祭,秋天用尝祭,冬天用烝祭。 从典籍的记载来看,这些祭祀都是重大的活动仪式,由国家主持,民间未必如此。祭祀是可以这样分的,一类就是由皇帝主持的,是大传统。皇帝祭祀一方面是要向天表示敬意,希望获得天神地祇和祖宗的保佑,另一方面,也许更重要,祭祀天地表明他们的天子身份乃是上天安排的。另一类则是在普通民众中流行,这是小传统,他们主要关心的是跟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神祇,如当地河神山神土地神,家中的屋神灶神,当然最重要的是祖宗之神。过去每个家族基本上都有宗庙,用来放祖先的牌位。祭祀祖宗的仪式各家大同小异。地方神祭祀则带有民俗的色彩,或者可称为礼俗更合适些。 2.凶礼 丧葬与灾祸 凶礼,就是跟凶丧有关的一系列礼节,这方面不仅仅包括丧葬之内容,还有其他一些跟灾难有关的礼节。《周礼•春官•大宗伯》就说,“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由此可见,凶礼不仅是一般的吊唁哀悼,主要的还是针对国家所遭遇的一些灾难。前者,在普通民众生活中可能要占主要部分,后者,在国家层面则显得相当重要。 古代丧礼 死后照样分等级 丧礼,是指与自己有着不同关系的人死亡之后,自己按照名分服丧的礼节。我国古代对丧葬礼仪一向十分重视,认为这是子孙尽孝的最重要的表现,国君和贵族在这方面的要求更严格,形成了许多繁文缛节。诸如服丧的级别,服丧的时间,服丧的样式,举哀的程序,殡葬的规格等等,历来都有严格而琐碎的规定。下面我们就其中比较重要的知识作一点简略的介绍。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去世都有不同的称呼。《礼记•曲礼下》就记载,天子死了叫做崩,诸侯死了叫做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里都是为了体现一种等级的差别来。传统的丧葬祭祀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为丧礼,即死者临终直到下葬之前的一系列仪式;二为葬礼,即下葬过程中的各种仪式;三为祭礼,是指下葬之后所举行的一些仪式。 死者在弥留之际,要为他换一下铺位,这叫做“易箦”。临终时用蓬松的绒絮放在口鼻上,观察是否断气,这叫做“属纩”。人一死便要为他招魂,称为“复”,即由专门的人拿着死者的衣服,到屋顶上向北呼喊死者的名字,概因传说中北斗是主死之神。(南斗是主生之神。)招魂所用的这件衣服叫“寿衣”。接下来是为死者沐浴,然后在死者口中放入米或者玉器,这叫做“饭含”。人死之时即遣人报丧,获知消息的亲友要上门哀悼,这叫“吊唁”。吊唁要送礼金和挽联之类的东西。然后是入殓,入殓分为小殓和大殓。小殓是指给死者穿上寿衣,一般是在死者死后的次日早晨;大殓则是将尸体入棺的仪式。小殓之后会停一段时间再大殓,这段时间叫做“殡”。大殓后即将棺盖钉上,然后是等待下葬。下葬并不是在大殓后立即举行的,大殓后要将棺材停放在宗庙一段时间,(后世则为停放在寺庙里超度。)在停放的这段时间内,要选择墓地和占卜落葬的吉日。《礼记•王制》曰:“天子七日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天子七天后才可以大殓停棺,诸侯、大夫、士、庶人依次递减。 死者的亲人要戴孝,这叫做“服丧”,服丧者按照关系的亲疏远近服不同级别的丧服。按照典籍记载,分为五种,称为“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斩衰是关系最近之亲属--子女为父母所戴的孝,用粗麻布做成,不逢边,衣缘参差不齐。服斩衰的人要为死者服丧三年。在这三年中不能结婚生子,最好要住在墓的边上。有时候,学生也为老师服这样的重服,像孔子的那帮学生,就在墓边住了三年,三年后方才散去。子贡不仅如此,又在墓地住了三年,前后共六年,其所以如此,大概是觉得师恩深重吧! 落葬那天早晨,要举行奠仪,然后死者亲属随柩车到墓地。拉柩车的绳子叫做“绋”,绋数随死者地位的高下而定,执绋的人要唱挽歌。西周时候的挽歌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的,曹操倒是拟过挽歌,题目就是《蒿里》、《薤露》。后世送葬行路时还要抛洒纸钱。安葬结束后,家人要守居丧礼,孝子要守孝三年,因为“婴儿三年不免于怀”,意思是婴儿在刚开始的三年都要父母抱着或背着,这叫顾复之恩,(顾,回头看也。背着婴儿,每每需要回头看看婴儿,所以谓之顾复之恩。)所以要守三年。守丧期间有一系列禁忌,不能吃肉喝酒,不能理发沐浴,不能娶妻纳妾、夫妻同房等等。落葬之后还有一些列祭祀,如反哭、虞祭、卒哭、祔、小祥、大祥、禫等。后世有“做七”之礼,大概始于南北朝时期,与佛教有关。做七中以“五七”最为重要,然后就是百日,周年祭祀等。 3.荒礼 古人如何应对自然灾害 荒礼,是指国内发生自然灾害,诸如饥荒、瘟疫等变故,国家所应采取的救灾措施。当时所采取的有关做法包括救济、薄征、缓刑、减力役、开放禁区让百姓采集捕捞等等。这些都是救荒的行动,今天似乎跟礼仪无关了,但在那个时候也是礼仪的重要内容。可见知识观念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 吊礼,是对遭受水旱灾害、地震、日食、月食等灾害地区表示哀吊和慰问,在这个时候往往会举行祈禳活动,以求除祟去祸。 会礼,是指别国遭受侵略或动乱造成重大损失时,与之结盟的国家要派出使臣,筹集物资去救助。 恤礼,也是指对遭受不幸的国家表示慰问、抚恤的礼仪。以上五种礼仪中,会、恤是国家事物,只有国王和宰臣才可施行此礼;丧、荒、吊则不仅可由国王施行,各级贵族也都举行。(李俊编撰 ) |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