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梁晓声这位著名作家的缘由,无关他的那些大作,而是为了他的两册小书——《小学生如何写好作文》和《中学生如何写好作文》。 一位大作家为什么会操心中小学生的写作问题?在一种“作文靠背,答题靠套”的教学方式中,语文与孩子成长存在着怎样的扭曲关系?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梁晓声认为中文不只是语言与文学,而是素质与内涵,“要用好方法来启迪学生,而不必用低分数来警告学生”。 梁晓声仍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每年会带几个研究生;刚刚完成两本给中小学生的书,还定期去给小学生讲课;眼下,他还带着十来个80后写剧本,题材有关山区曾经的贫穷和后来的变化。 谈到写给中小学生的这两本书时,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执教经历和教育反思,娓娓道来。 我想为今天受作文困扰的孩子们做点实事 记者:身为一位大作家和大学教师,您为什么会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去研究中小学生写作文的事? 梁晓声:如果十几年前我并未从电影界调至北京语言大学,断不会写出这两册小书。 而在大学里,让我知道了一些真实的情况:凡我认为具有写作潜质的学生,不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当我问他们成为中文系学子前的作文成绩时,大抵苦笑。他们曾经对作文的态度让我心生忧虑,也让我开始对中小学作文的意义有所怀疑。 我在知青年代当过小学老师,当年还是优秀教师,为包括中学老师在内的同行们上过示范课。我很自豪地说,我教过的小学生没有不喜欢作文的。我想根据当年的经验,为今天受作文困扰的孩子们做点实事。当然,今非昔比,当年不论作为老师的我,还是我的学生们,都没有承受像现在这么巨大的升学压力。因此,简直也可以说,我做的事有点一厢情愿。 记者:有人担忧,认为现在很多孩子太过成熟,他们主张:“小学生还是用小学生的语言写作文为好。” 梁晓声: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小学生作文在语言方面太成人化,是谓不好。我认为这种观点不但是错误的,而且对孩子们是有害的。 闻一多、钱钟书们,小学四年级已开始用文言写议论文了,而且文题相当具有思辨力和挑战性,能说那不可取吗?孩子们用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文体写作文并不重要,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真心、所归纳的观点是否诚实才是重要的。在我看来,学生在作文中为了迎合分数标准,感情表达时虚情假意,观点陈述用套话假话,才是不可取的。 因此,我希望用我的两册小书告诉孩子们——绝不要为了分数而迎合,那委实是坏毛病。 基础教育是关乎大脑全面成长之事 记者:作文里存在的问题,不单是语言表达的问题,表达的背后是思维、是思想。 梁晓声:这个问题是要分时段而言的。对于小学生和作文的关系来说,这个问题还过于“高大上”。思想是比想象本能更特殊的脑活动。特殊就特殊在,思想是对一系列自己的和别人的想象力进行理性提粹,而思维是归纳总结这种理性能力的方法。会有人天生具有超于别人的想象力,但没有人天生具有超常的思想力。所谓有思想的人,其实都是得益于后天养成的思想习惯。 我想,小学生与作文的关系以单纯为好——兴趣写作应是宗旨。而到了中学,应该通过议论文接触思想,学会分析思想、区别思想、整合思想。这种训练应一直持续到高中结束;进了大学,则要面对思维训练了。虽然刚刚说你问得“高大上”,但谁都不应该绕过这“高大上”。 相应的,为了更好地认识作文与孩子关系的发展,老师和家长们最好能多少了解一点人类从小到大脑活动方面的基本知识,尤其要重视想象力。 我的教学理念是——基础教育是关乎大脑全面成长之事,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作为教师,要在大学时期提升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已非易事。因为,很多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路主要是凭记忆考过来的,记忆脑区用惯了。这好比要长跑运动员再去跨栏或跳远,并不容易,因为他们的运动本能已趋于定型。 中文不只是语言与文学,而是素质与内涵 记者:中文作为学科,要教给人的远不仅限于“文学”,也非“语言”二字所能概括,它本承载着珍贵的意义。 梁晓声:中文不只是语言与文学,而是素质与内涵。不夸张地说,中文没学好的人,很可能后来的事业不顺遂,因为世上起码一半的职业与从业者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关。而当我们评论某人“综合素质不高”时,意含多方面,但肯定包括文化素质。 就像孩子们写作文,开始是凭兴趣写,但随着成长一定要在书写中体现思想与思维,这才是最有价值的。因此,关于语文与作文,真正有意义的话题,并不是讨论学好语文、作文有什么用。而应该是,中文究竟如何影响了你,让你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 (摘自《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