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相关 >

清朝科举的荒唐事件:抄范文也能得前三名(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书摘 佚名 参加讨论
清代文人自动承袭明时之弊,科举时抄写范文也成了一大奇观,而就是有了范文,有的人都抄不好,以致于考官有时要从抄得较好的参试者中选人才。如此而为,真让人哭笑不得。而在行此“善举”的学官来看,这样可以鼓励学生们认真背诵《四书五经》。乾隆年间著名文人彭芸楣任浙江督学,一次到某地主持考试,收卷后,大为惊诧:该地生员质量很差,没一份卷子合格。倒是有三位抄范文的人,答卷尚可:第一个原来照抄,另两个则对范文各稍作段落顺序变动,也勉强可看。彭督学就将这三人列为前三名,予以公布。他对前来看榜的生员们说:“能把从小读的范文一字不落地背下来,记性不错,应当鼓励,所以取他为第一。” 
    乾隆素以整顿科场弊案而留名于中国的监察史,而事实上呢,从他那个时代起,教育体制就败坏透顶了。所以,到清亡后,民国时代的许国英说嘉庆、道光两朝以来科场请托成风,也不为过,甚至说是比较保守或客气了。
    在道光咸丰两朝不可一世的权臣肃顺,在科场上反腐以树自己威信,固然是“将反腐政治化”的举措,但也就是这件事,在他政治失败之后,还受到了指责。御史任兆坚上疏,要求为柏葰平反昭雪(“昭雪”二字为《清史稿?柏葰传》原字),垂帘听政的两宫太后接奏后,将信件转给刑、礼两部合议。不久,两部的意见就变成了圣旨,诏曰(今译):
    “柏葰接受人情委托,当然应当承担刑事处分。但是载垣、端华、肃顺等人,因为法条上没有仅就接受人情委托而治罪的明文规定,就比照泄露国家机密罪给判了立即处斩的刑罚。这个判决主要是载垣等人平日与柏葰有私怨而行的报复,他们乱用威权,使用牵连的办法,就下了如此重大的判决。先皇也觉得所判过重,才在圣谕中说‘我自己也禁不住要落泪了’那样的话。那岂不是不想严处有微过的正直大臣吗?现在,两宫皇太后要刷新政治,事事务求宽大与公平。柏葰不能说无罪,任兆坚御史要求昭雪,也是用词失当。考虑柏葰受恩于道光咸丰两朝,在皇宫内办理国务多年,平日里也没什么过错又勤于政事,虽然已经严刑处死,现在我当考虑当初父皇要法外开恩的仁慈之心了!”
    很快,具体的补偿办法出来了:把身为候选员外郎的柏葰的儿子钟濂破格提拔,“赐四品卿衔”;并立刻补办正式任命手续,以六部郎中的职务使用。至于柏葰的儿子具体进了哪个部,《清史稿?柏葰传》没有详载,但是后来调到盛京(今沈阳)任兵部侍郎之职了。大清的盛京就相当于明朝迁都北京后的南京,还有一套与首都一样的政府体系,负责处理旧都所管辖范围的各项政务。
    清朝效仿汉制早在入关以前就已开始,除了仿造朝官制度外,最重要的政治举措莫过于科举。皇太极于天聪三年(明崇祯二年,1629)八月下发谕令,试开科举,其曰(今译):
    “从古以来治理国家,要文武并用,武功在于平定祸乱,文教在于辅佐太平。现在,我要讲究文治,在生员中选取那些通晓经典的人,做天下读书人的榜样。各贵戚府中以及满汉蒙各民族人家中的生员,都必须参加考试。九月一日,我将命令各大臣亲临考场,所有家主不得阻拦家人参加考试。凡是奴仆考中的,国家给他免除旧身份。”
    至于参加考试的人数有多少,史无详载,仅就关外旧属明朝的生员就有三百人。这三百人的意义非凡,因为四年前旧属明朝的生员不服清朝(此时仍称“后金”)统治,发动过叛乱。皇太极以铁血手腕镇压,幸存者则变名逃匿。四年后,有三百人参加,说明那些逃匿者又悄悄回来了。
    该次考试选取了两百人。
    而后,为了进一步笼络汉族生员,又于天聪八年(明崇祯七年,1634)专门举行为汉人开科的考试,共录取二百二十八人,其中一等十六人,二等三十一人,三等一百八十一人。
    就文化本质来论,清朝政权在正式入关前就已经高度汉化了。清朝入关,暴力推行剃发令,也只起到了一个为整个帝国贴上商标或安上清朝外壳的作用,而其“机芯”已经完全汉化。汉化的升级已经进入程序,康熙十二年(1673),国家尚未完全稳定,就开了入关以来的第一科。此科共录取进士(赐进士及第或进士出身)一百六十六人。从康熙十二年正式开科到宣布取消科举前的1903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年间,除特殊的鸿词博学科等外,正式的国家级大考共举行了九十二次,录取进士总共两万零八百零九人。其中:康熙时代,考试十七次,录取三千一百七十五人;雍正时代,考试五次,录取一千四百九十八;乾隆时代,考试二十四次,录取四千七百四十四人;嘉庆时代,考试十次,录取两千两百一十人;道光时代,考试十四次,录取三千零九十人;咸丰时代,考试五次,录取一千零四十人;同治时代,考试六次,录取一千五百八十八人;光绪时代,考试十一次,录取三千四百六十四人。(详细情况请见本书附录三《1673—1903年进士人数简表》)
    计算下来,每次平均录取二百二十六人;以雍正时代与光绪时代平均每次录取最多,前者为三百人,后者为三百一十五人。
    雍正一代合法性不足,还出于“曾静妖书案”(指责雍正篡弑),所以皇帝要大力拉拢知识分子,故要提高录取比例;光绪一代,其亲政前,慈禧太后专政,亦面临合法不足问题,也要大力拉拢知识分子,所以,光绪十五年前即皇帝亲政以前,每次录取人数都在三百人以上,最高为光绪二年,三百二十九人;最低为光绪十二年,三百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