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相关 >

作家王充闾:传统文化已失去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辽宁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传统文化的断裂危机是当下必须直面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能力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国民素养
    □中国传统的哲学与文学深刻影响人的精神塑造
    当下,现代化的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同时,全球化浪潮、消费主义浪潮、新媒体浪潮等多重冲击也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社会。在此背景下,文化生态的养成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文化是国家、民族永续生存的核心基因。
    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连绵数千年,不管是站在文化保护、文化继承的角度,还是站在塑造国民文化品格的角度,学习传统文化都是当代中国人所不可或缺的人生必修课。然而,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却逐渐被边缘化,尤其是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去中国化”现象令人感到忧虑。
    可庆幸的是,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最近,各地教育部门陆续表示将扩大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比重,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正在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9月19日,本报记者专访著名文化学者、作家王充闾,他在少年时代曾接受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有扎实的古诗文根底,这样的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人生历程。对于当下传统文化教育的状况和问题,他有深入的观察与思考。王充闾认为,强调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其不仅关乎国民文化素养的优劣,更关乎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的确立,是不可忽视的关键性问题。
    课本中古诗文的削减,只是看得见的“冰山一角”,学校教育体制及其宗旨的变化,包括传统教育方式的被颠覆,这才是实质性的问题
    我国的传统文化基础教育曾出现过较长时间的断裂期。谈到这一问题,王充闾回溯了近百年来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大致过程,他说:“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小学白话文和文言文教学的格局基本形成,小学是国语,中学是国文。二三十年代,小学前四年没有古诗文,到初中增加了一些。也就是说,从1923年到新中国成立前,古诗文教学仅仅局限在高等小学,大多数还限定在高小的二年级,即小学第六学年,而且数量也极其有限。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大纲的编写思路和表述方式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初级小学排斥讲授诗词的情况仍然在继续。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都没有对古诗文教学做出明确的要求。 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第五学年要求课本编选少量新旧诗。除此之外,一直到2000年试用修订大纲,只有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古诗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之一是,小学阶段不选文言散文,只在较高年级酌选一些文言诗词。直至20世纪末期,随着小学语文教材多样化局面的形成,有些教材才在这方面做出了大胆的探索。 ”
    王充闾发现,几十年来,上述教材编写理念基本没有变化,似乎不可动摇,人们也习以为常了,只要遇到有人呼吁语文教材应当增加传统文化内容,就会被视为存在复古、倒退之嫌。随着“国学热”的燃起,2001年课程标准改变了延续多年的做法,明确提出小学低年级诵读古诗的要求,并在后面附录的 “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中,给出了一部分具体的篇目。当时,教材中古诗文的数量有所增加,不过,近年来,伴随着减少小学生沉重课业负担和增加外语分量的呼声,又出现大幅削减古诗文的倾向。
    “其实,课本中古诗文的削减,只是看得见的‘冰山一角’。 ”王充闾提出,学校教育体制及其宗旨的变化,包括传统教育方式的被颠覆,这才是实质性的问题。而这又是整个传统文化断裂的一个方面。他说:“作为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脉、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实存在着断裂的危机。 ”
    王充闾认为,传统文化的断裂危机是当下必须直面的问题,因为这种断裂几乎无处不在。他说:“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能够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重大选择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弱化了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传统文化的总体形态,包括传统的技艺,如算盘、中医、书法、民乐、京戏或地方戏的影响,都处于日渐弱化的趋势。 ”若要从危机中寻找生机,必须真正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并切实推动。
    增加中小学语文课本的古诗文比重,更要慎重考量应当加什么、怎么加,学什么以及如何学,避免跟风……要注重选择那些朗朗上口、便于理解的东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让孩子们体验古诗文的音韵之美
    近年来,社会上兴起一股学国学的风潮,不少家长跟风送孩子上现代私塾或书院,但此类模式大多被商业操作裹挟,难以真正形成社会性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对此,王充闾也认为,现在说“国学热”还为时尚早,因为许多东西只是停留在形式上,“趋时、走形式,这是当下社会的一个弊端。 ”
    传统文化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应当是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延续民族文化基因,而不仅仅是为了记住几篇古诗文。因此,当全国各地教育部门纷纷增加中小学语文课本的古诗文比重时,更要慎重考量应当加什么、怎么加,学什么以及如何学,避免跟风、趋时。
    王充闾说:“古诗文是前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中的明珠,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代中国人。特别是对于培养少年儿童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艺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儿童时代,记忆力强,利用这个优势,多读多记一些,长大以后,受益无穷。中小学教材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适当增加古诗文的比重,要注重选择那些朗朗上口、便于理解的东西,这样有利于孩子们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王充闾还建议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让孩子们体验古诗文的音韵之美,从而激发和培育他们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这一点至关重要。
    从当下中国文学作品的质量便可窥见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带来的影响……许多人不读书、不看报,整天迷恋于手机、网络、电视,也对语文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伤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能力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国民素养。王充闾多年从事文学创作,他坦言,从当下中国文学作品的质量便可窥见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带来的影响。
    “从某些作家、作品来看,语文功力呈现显著的不足,确是实际存在的。受消费主义倾向影响,某些文学作品在逐渐地向商业化、消费性靠拢,不仅意蕴稀薄,缺乏哲思、美感的深度探求,只是繁琐、无聊、浅层次的欲望展现;而且文采匮乏,粗制滥造,语言质地很差,或则学养不足就拼命煽情,或则满篇西崽口吻,拉洋旗作虎皮。有些文章结构粗糙,章法凌乱,文字错讹随处可见。造成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是缺乏基本功训练。 ”王充闾记得,中央电视台一位节目主持人曾误将对方的父亲称为“家父”,这本来是错误的,可是节目组却“将不是当理说”,辩称为了更好与观众沟通。他说:“说什么‘从语言的角度来讲,令尊是不太熟悉时候用的,而为了拉近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更好地进行沟通,用家父也是可以的’。其实,‘家父’这种谦称是古时候普通人相处时,互相以礼相待的见证,连亲兄弟之间说起父亲都不适宜用‘家父’。这里面的讲究很多。 ”
    另外,王充闾认为,现在,许多人不读书、不看报,整天迷恋于手机、网络、电视,也对语文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伤害。他提醒说,电子媒体在给人们带来巨大方便的同时,也有其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单从读书学习这个侧面来说,它的‘图像化’与‘浅阅读’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书传统的发扬,造成了人们阅读能力的下降和读书人群比例的降低;语言、文字的地盘日益被音像所挤占,出现了纸质文本的边缘化;而且,使接受效果也受到一定影响。我们讲深度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可是,图像是流动的,观众处于一种被动的受制状态,你总要不由自主地跟着它走,几乎失去想象与沉思的余地。天长日久,人们的想象力、理解力以及思考习惯,都要受到一定影响。 ”王充闾说,读书须调动生活经验以至生命体验,借助于联想、思索和想象的能力,一次没有弄懂,就再看一次,它更能提供持久的、主动的思考余地,“也许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德国电影导演赫尔佐格说:‘读书让人拥有世界,看电视让人失去世界。 ’”
    中国传统的哲学与文学,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教化、审美作用占主导地位,其作用不仅体现在认知或者智性层面,更着眼于人格塑造、品德修养
    王充闾年近八旬,少时曾读过8年私塾,依赖“童子功”阅读并且记诵了大量的优秀古诗文,这段经历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生涯奠定了根基,同时,也给他的精神追求、生活态度带来深刻影响。在他看来,中国传统的哲学与文学,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教化、审美作用占主导地位,其作用不仅体现在认知或者智性层面,更着眼于人格塑造、品德修养。他说:“《离骚》有两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自从我在脑子里记下了这两句诗,就深深地种下了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民本思想的种子。 ”
    1985年的初夏,王充闾第一次走出国门到日本访问。他回忆说:“那天傍晚,在富山县的冰见市,观赏着红日渐渐西沉的黄昏美景:灿烂的夕阳悬在金光闪烁的海面上,万顷烟波接着远天,晚潮有节奏地律动着。斜晖映照下,几叶渔舟轻盈地向岸边移动。蓦然,触动了我的乡思——我忆起了儿时在故国乡村见惯的‘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的牧归小景;耳畔仿佛响起《离骚》中的名句:‘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悬)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想象着,那迢遥的翠微淡成袅袅的烟霭所在,便是可爱的祖国大陆。我仿佛看到了那雄伟的长城、巍峨的泰岳和高耸云天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从而激起了昂扬的爱国情、自豪感。当然,不是借助视觉,而是靠着心思。 ”
    1987年,王充闾在北京参加中华诗词学会成立大会。他记得,听到加拿大籍华裔学者叶嘉莹教授讲,她羁身海外时,每当吟诵杜甫的《秋兴》八首,都会油然兴起故国之思;甚至傍晚看到飞鸟还巢,也会涌起缕缕乡情。她写了一首七绝:“向晚郊原独自巡,枝头落日有余金。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住心? ”粉碎“四人帮”后,叶嘉莹的访华申请获得批准,她即兴吟哦:“劫后书来感不禁,谁知散木有乡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屈杜魂。 ”王充闾说:“你看看,这古典诗词的魅力该是何等巨大! ”
    □文/本报记者/王 研 摄/本报记者/万 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