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郑州市民彭先生致电东方今报热线称,自己是一名小学老师,所在的金水区属于课改区,用的教材都是苏教版,一次在辅导学生学习古诗时发现语文课本里有两首古诗《望洞庭》和《石灰吟》与人教版本存在区别,同一首诗有两个版本,学哪个好? □东方今报记者 韩旭/文 吴仲舒/图 ◎同一首古诗却有两个版本 彭先生说,自己平时在一家培训机构担任语文老师,前一段时间从其他学校转过来一名学生,为了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他让该学生背一首于谦的《石灰吟》,背完后彭先生指出其中一处出现错误,学生则坚持自己没有背错。 “我们金水区属于课改区,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的,在课本里《石灰吟》一诗其中有一句是‘千锤万击出深山’,当时学生背诵的却是‘千锤万凿出深山’。”彭先生说,同样的作者,同样的古诗,为什么一个用的是“击”,另一个却是“凿”呢? ◎两个版本对比不知道哪个对? 细心的彭先生专门找来一本人教版课本,发现不只是这一首诗不一样,在刘禹锡的《望洞庭》中,也同样存在不同版本字不一样的情况。 随后,东方今报记者翻开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六年级(下册),于谦的《石灰吟》和刘禹锡的《望洞庭》。对比人教版的同年级教材,可以看到,两首诗均有字句上的差别。人教版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苏教版《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凿”变成“击”,“粉身碎骨浑不怕”变成“粉骨碎身全不怕”。而在刘禹锡的《望洞庭》中,苏教版的是“遥望洞庭山水色”,人教版的是“遥望洞庭山水翠”。“色”字变成了“翠”字。 “同样一首诗,在不同的版本上出现不一样的诗句,容易对学生造成误导,不知道到底哪个对,哪个错,老师到底该教哪个版本的呢?”彭先生说。 ◎两个版本各有所长 昨日下午,东方今报记者带着这一疑问采访了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士祥。王士祥说:“古诗流传下来存在不同的版本是很正常的,首先,古代字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加之又是使用繁体字,所以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就以《石灰吟》为例,‘凿’和‘击’如果用繁体书写是极为相像的,在现代翻译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不同的版本。其次,我们大家都知道,古代的诗人在作诗时,也会反复推敲诗句中的用词用句,可能在作诗时作者自己就写了两个版本,作者也纠结使用哪个字更好,同样以《石灰吟》为例,‘凿’和‘击’本身就是同义字。还有一种可能性,古人多有抄名人诗词的习惯,在抄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抄错的现象,有时候抄录人也会自己修改其中的一些字,慢慢流传下来,可能会有一些传写之讹,或经过了后人的改动,因而不同时期刻印的同一书籍,其中的内容并不完全相同。” ◎不存在对错 家长不必担心 “在小学课本中出现不同的版本,我倒觉得是好事。首先来说本身不存在对错,学生学习哪个版本都是对的。再者说如果学生自己发现了其中的不同,他肯定会好奇,会去问老师或者上网查阅资料,那么这个过程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诗的写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利于加深对诗的理解。家长并不必担心。”王士祥说。 同时王士祥建议市民,如果对一些诗词存在疑问,可以到河南省图书馆等大型图书馆内翻阅作者的原版诗词,到底是哪个字便一目了然。AC 声音 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士祥:从人教版和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望洞庭》和《石灰吟》这两首诗来看,尽管少数字句有所不同,但各有所长,不能完全否定谁、肯定谁,所以不存在对错之分。 郑州市汝河路小学赵老师:一首诗出现不同版本的事在教学实践中会遇到,但老师一般都是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规定的版本进行教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