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多方面强调高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也明确地凸显学科的人文功能,并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一定的人文精神等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地谈一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 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历史学科本身属于人文学科范畴,其自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素材。新背景下,高中历史更是将人生态度、道德情操、精神品质、价值追求、生态观念等内容融合在一起。高中历史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资源。为了迎合学生以及时代的发展需求,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也在不断完善。从这个层面来说,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托教材本身,结合实际情况,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借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笔者在教学中,利用教材本身的素材来渗透人文精神,拉近历史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性的资源信息来得到一定的教育,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 如在学习“政治文明发展历程”时,其内容融合了古代中国、古代雅典、罗马、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等政治制度,融合了古今中外仁人志士在政治制度建设以及变革中不断探索、英勇献身、坚持创新等精神。当学生对社会的发展、制度的建设等形成一定的认知后,笔者以当前国际上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为例,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这样,立足教材,充分地挖掘其素材,让学生真正地明白制度建设、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促使学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国梦而坚持不懈地奋斗。 二、 借助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高中生有着较为成熟的思维,他们对于事物有着自己的认知度,而高中历史本身反映了人类的社会发展历程、制度建设等,可以说每个地方都有历史特点,也有历史素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应本校的课程。”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校本课程,充分运用本土社会历史和文化或者是学生较为熟悉的社会历史文化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去探究,进而一方面使地区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人文素养认知范畴。 如在学习儒家文化相关内容时,学生都知道山东是其发祥地,至今多处遗迹仍保留完好。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去搜集相关信息,如观看济南古城的介绍片、检索济南文化和孔孟之地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歷史内容,积累学习经验,更切实地感受“儒家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了文化传承使命,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了人文精神。 三、 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历史教学内容本身是对社会资源的一个理论性的整合和梳理。而社会资源相对来说比较丰富,如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书籍、典籍、故事、传说、民谣等。这些社会资源学生经常可以见到,有着很强的实践意义和生活意义。对此,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历史教学应多开展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走入社会、走进生活,将历史与实际相结合,借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开阔学生的视野,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如在学习“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学内容时,笔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去博物馆参观历史文物、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让学生通过观看这些实物来更深刻地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人类对自然改造的艰辛和勇气。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反观现代化农耕工具,更切实地感受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不断追求、不断创新等精神,凸显人类在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对美的热爱和创造。最后,笔者布置学生完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让学生回顾参观、结合时代发展谈谈自己的感想,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去体验、感悟,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人文精神。 总的来说,高中历史教学不是以提升学生高考成绩为目的的,而是结合时代发展需求来进行教育,促使学生在接受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自我人文精神和综合技能等得到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角度构思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以点拓面,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作者:李春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