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顿悟”和“灵感”在思维和认识中的性质、作用、地位等问题,一直是科学家、艺术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等所关心的课题。近年来,在我国学术界也已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讨论。从中国近代认识论或知识论理论的发展过程看,由于受到西方近代以实验科学方法为基础的各派哲学理论的影响,在认识论或知识论上比较注重实证的和逻辑分析方法。这应当说是一个进步,应予以充分肯定。然与此同时,对于中国传统中的那种注重通过主体修养而达到对主客体的整体性把握的方法,则常常被视作非科学的“师心自用”,或直斥之为神秘的直觉主义而全盘予以否定。从而对于这种思维方法中是否包含着滴点的合理因素,也就不去注意了。熊十力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竭力来表扬中华传统文化中这种思维方法的优点的。他著作中的许多论点有着这样那样理论上的失误和错误,但他提出的许多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思维方法中的问题,对我们是有启发和参考价值的。 * 原载于《玄圃论学集——熊十力生平与学术》,三联书店,1990年版。 [1] 《十力语要》卷三,“答谢君”。 [2] 《原儒》,绪言。 [3] 《十力语要初续》,“仲光记语”。 [4] 《新唯识论》文言本,明宗。 [5] 《新唯识论》壬辰删定本。 [6] 《新唯识论》语体本。 [7] 同上,卷下之二附录,“答友人”。 [8] 《十力语要》卷三,“王准记语”。 [9] 《十力语要》卷三,答牟宗三。 [10] 《十力语要初续》,“仲光记语二”。 [11] 熊十力在一封《答牟宗三》的信中说:“此书(指《量论》)实有作之必要。所欲论者,即西洋人理智与思辨的路子,印人之止观,及中国人之从实践中彻悟。”“《量论》于中、印、西洋三方,当兼综博究。”(《十力语要》卷三)。 [12] 《十力语要》卷三,“答周通旦”。 [13]《十力语要》卷二,“答唐君毅”。 [14] 《十力语要》卷三,“答谢幼伟”。 [15] 如说:“夫证会者,一切放下,不杂记忆,不起分别。此时无能所,无内外,唯是真体现前,默然自喻,而万里齐彰者。思辨则于不自觉中设定有外在世界,而向外寻求,测于一曲,遗其大全,滞于化迹,昧其真相。此证会与思辨不同也。”(《语要》三《王准记语》) [16] 《新唯识论》壬辰删定本,卷下之二,附录。 [17] 同注13。 [18] 《十力语要》卷三,“与张东荪”。 [19] 《十力语要》卷一,“前记”引“与黎劭西书”。 [20] 《十力语要》卷二,“复性书院开讲示诸生”。 [21] 《十力语要》,“答某生”。 [22] 同注19。 [23] 同注15。 [24] 《新唯识论》壬辰删定本,明心上, [25] 同注8。 [26] 同注8。 [27] 同注8。 [28] 同注9。 [29] 同注18。 [30] 同注13。 [31] 王阳明《咏良知》诗:“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时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32] 同注1。 [33] 类似的说法在《明心篇》中很多。如他说:“知识虽以客观现实世界为引发因,故得生。而吾人知识之成,必有内在的了别作用的, 主动以深入于外物,方得成就知识,否则知识决无由成。” [34] 《明心篇》。 [35]《十力语要》卷二,“韩裕文记”。 [36] 同注33。 [37] 同注23。 [38] 同注33。 [39] 同注33。 [40] 同注33。 [41] 同注33。 [42] 同注33。 [43] 同注3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