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研究 >

浅析大学精神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贯彻(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北方教育 佚名 参加讨论
大学课堂是进行大学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大学师生思想交流、灌溉出智慧之花的神圣殿堂。在不同的大学精神指导下的大学课堂会培养出不同的人才。而大学精神为何?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这种精神?这是本文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  
    《礼记·大学篇》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道出了大学精神的精髓: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的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这简单的一句话中蕴含了深刻的内涵。大学的首要任务,是要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使学生成为兼具德行与智慧的人才。在此基础之上,还要使学生拥有促使他人和社会向着更加崇高而美好的未来奋进的能力。最后,不论在提升自己还是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都要精益求精,并以此为人生目标。  
    因此,在这种大学精神的指引下,大学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人。大学不是为了某一个单位培养特定的人才而存在的,而是要培养在今后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能带动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人。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说过:“大学生的价值观,实际上决定了我们未来社会十年、二十年的价值取向。大学不应该为一个企业来培养一个毕业以后马上能够使用的专门性的人才,而是要思考怎么能够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基于此,笔者认为,大学精神的精髓可以这样归纳:大学要培养的不是社会现在想要的人,而是社会今后需要的人才。  
    二、大学精神在大学课堂上的反映  
    那么,社会今后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具备何种品质的人才能将社会带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为培育出这样的人才,作为传授知识、教导学生的直接场所,大学课堂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呢?  
    本文认为,除了道德因素之外,创造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也是推动社会发展最直接的动力。因此,大学培养的人才,除了应当具备高尚的情操、坚定的信念以及崇高的理想之外,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当是大学的首要任务。同时,适应能力是学生融入社会、融入集体、影响并改变他人的先决条件,因此,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也是大学的重要任务。  
    要培育出具备适应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人才,需要大学这个小社会从方方面面进行努力。但是作为“教与学”最直接的场所,作为大学教师与学生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大学课堂所承担的任务最为直接。因此,大学课堂也就自然而然的承担起培养学生适应力与创造力的大部分责任。  
    适应力与创造力体现在课堂中的是什么呢?本文认为,在大学课堂中达到锻炼学生适应力的目标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接受”知识实现的;而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则体现在“批判”知识上。因此,大学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与“批判”知识就成为大学精神最直接的反映。  
    三、大学精神在大学教学中的贯彻  
    要将“接受”知识与“批判”知识融汇在课堂之中,就必须在课堂上做好“传授知识”与“启发式教学”两个部分。  
    本文认为“传授知识”应该分两个部分,一是让学生接受知识本身,二是让学生接受老师在传授知识时的思维方法。基础知识与思维方法两者都是支撑大学教育的两大基石,缺一不可。要做到在课堂上既传授知识本身,又传授思维方法,这需要教师从各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教师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系统化,做到脱稿授课” 。教师就是为了让学生比较轻松容易的学到知识而存在的,因此,教师备课的目的就是要将深奥的知识点简单化,这必须经过教师深刻的理解、反复的思考,再通过设计合理的授课思路,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教师对知识点的剖析、解读,顺着教师的思维进行下去,就可以在学到知识本身的同时,学到如何学习知识点的能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