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吸收“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人文内涵 我国语文教育长期以来未能吸收“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人文内涵,这是语文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之一。语文教育要谋求语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必须吸收“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人文内涵。 “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观点以文化语言学的勃兴为其重要标志。它承继“文便是道’s[8]7719的传统,突出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以后,大批学者根据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把“语文”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看作一种文化代码,认为文化载体性就是语文的客体性能,掌握一种语文,就是接受一种文化价值,从而判定语文教育就是具有先导性的人文品格。所以,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10当我们站在文化学的高度来审视语文教育的时候,绝大多数人热衷于谈论“语言文化”和“文学文化”,却极少有人提及“文章文化”,这也正反映出“书面文化”观念的极度偏颇。纵览中国文化史,无论从历史年代、作品数量,或是从社会影响、文化主流等方面看,文章才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横看当今世界文化的大撞击、大对流,也主要不是文学的大撞击、大对流,而是文章的大撞击、大对流。有学者认为,如果语文教育主要不是熏陶我们的民族文化,那么它就永远没有出路。因此,我们只有高举“语文”的文化大旗,正本清源,才能真正找到语文教育改革的路向。而要找到语文教育改革的路向,就必须彻底打破现行语文教育的框架,把历史和哲学吸纳进来,让文、史、哲“破镜重圆”,使“语文”上升到文化的高度,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必须立足中国传统,面向世界先进,大胆融合,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上去熏陶学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做出贡献。“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观点是认识“语文”特性的一大进步,但是这种观点不具有独立的实体性内涵,它总是通过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等具体的语文形态体现出来的。况且,对于“语文”所折射出来的人文内涵,至今尚未得到充分而又系统的发掘。鉴于文章作品和文学作品均属于观念性的软文化形态,仅仅是民族文化的一小部分,难以涵盖活文化和硬文化的形态,因而用“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观点来概括“语文”的内涵,就仍然显得过于宽泛,有失笼统。 五、高扬“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现代观念 我国语文学科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长期以来未能高扬“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的现代观念,这是导致语文教育陷人高耗低效困境的核心问题。 “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的观点较为圆通,以曾祥芹的“一语(语言)双文(文章、文学)}. yolzz _ zs为旨归,即“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坚持了对“语文”逐层“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语文学习内容的心理发展顺序是语言、文章、文学,即文章是语言发展的产物,文学又是文章发展的产物。因此,语文课程的安排,语文课本的编写,语文教法的运用,都要遵循这一规律。可是,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理论上只承认“语言学”和“文艺学”,却不大认可“文章学”,然而在实践上并没有取消“文章”和“文章读写听说教学”,这说明“文章学”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它都是客观存在。“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既包容着“文字”(文章作品和文学作品均为组成篇章的书面语言),又渗透着“文化”(文章作品是软文化的第一载体,文学作品是软文化的第二载体),它融文字、文章、文学、文化于一体,全面兼顾,最有概括力。“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解决了“侵吞文章的文学正统观”和“包容文学的广义文章观”的矛盾,从而使文章和文学各自独立,协同发展。w7zs但是,浸透“文学正统观”的人习惯地把带有文学性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章”归人“散文”,当大批实用文章包容不进“散文”大家族时,又只能用“非文学作品”来指称它们;坚持“广义文章观”的人在进行文体分类时又常常把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划为“文章”的一大类,似乎是叫大家都看得起“文章”,但是当文学作品划人文章类时,则会又出现“文学侵吞文章”现象。因此,高扬“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的现代观念,把“语言”、“文章”、“文学”三项内容显露在“语文”的内涵里,并使之得到语文界、学术界乃至社会的全局性认可,让语文教育达到“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各领风骚和“语言教育”、“文章教育”、“文学教育”并驾齐驱的理想目标。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克服“语文即语言文字说”的历史局限、超越“语文即语言文学说”的传统偏见、提升“语文即语言文章说”的科学品位、吸收“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人文内涵、高扬“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的现代观念,是当今谋求语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语文教师要认识语文教育当前的种种偏颇,敢于放下包袱积极投人到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实验中去,就一定能够掀翻现行语文教育的“狭小茅屋”,重建未来语文教育的“高楼大厦”,真正解决语文教育长期形成的“少、慢、差、费”的问题,从而又好又快地把语文教育引上健康发展的大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