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新闻发布会上,学校方面宣布:“清华计划在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并在205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追逐,清华并非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对于大学排名的标准,西方一些知名大学一直都有非议和不满,著名学者秋风表示,一旦量化指标成为大学办学的指向,可能会导致大学最终走偏。 现象 “名校排名热”恐陷入怪圈 国产的“大学排行榜”层出不穷一茬接着一茬地推出:武书连版的、上海交大版的、人民大学版的、武汉大学版的、中国校友会版的……在这一系列排行榜上,大学名次不尽一致,有的甚至差别很大。原因无他,主要在于评价标准不同参数各异。 秋风说:“现在很多大学宣扬要建一流大学,其实走的是量化指标的老路,这个路我们已经走了很久了,它的弊端也已经被大家所认识到。以论文来说,注重论文数量是一直以来的弊病。”据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显示,我国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但同样有数据统计称,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 在台湾大学排行榜上,成功大学一般排在老大或老二,但是,成功大学校长黄煌辉说,一直以来,成功大学坚决反对所谓的大学排名,因为严重失真。黄煌辉表示:“不同的大学属性不同,目前这种排名,对理工科大学有利,因为很多理工科的评价指标可以量化,但是,对综合性大学或文科大学就相当不利——人文社会类的办学很难用量化指标来衡量。” “学校若按照那些排名的标准,把资源全都集中在这些量化标准方面,而荒废和忽视其他方面,最终必让大学建设走上偏路。”秋风说。 如火如荼的大学排行榜尽管一直备受争议,但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念才教授完成的一项课题显示,提升排名成为大学校长的共同目标。“提升排名成为大学校长的共同目标”,这原本不能算作新闻,可正是因为现实越发的走向唯“排名”的马首是瞻,才让公众对这些排行榜的负面评价远高于正面。例如校友会大学排行榜甚至将“造富”、“校友捐赠”、“媒体关注”(指某搜索引擎中搜到的该校的网页数)也列入大学排名参数,真让人匪夷所思。 这样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国内。美国一家基金会的总裁约翰坦言,亚洲大学经常相互抄袭模仿,或是照搬西方模式,为的是得到更好的大学排名。“排名正在形成一股巨大力量,阻碍大学追求自己的目标,忘记他们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甚至最优秀的大学也无法避免陷入这一怪圈。” “大学其实一直是在退步,而不是进步,不能让师生有归属感,不能让人在其中获得身心的升华,不管如何排名,有多少高楼,有多少学生都不能称作一个好的大学。”秋风说。 解读 “名校情结”不如真才实学 什么是好大学?什么是一流大学?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 对此,秋风表示,不一定要有统一的标准,用最朴素的方式去想象,所谓一流大学,它应该是一个好大学,或者说是一个美好的大学,学生和老师的精神都可以得到自由的挥发,教师可以自由地去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对社会、对公共事务的思考。学生则可以在学校里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学到做人的品德。“倘若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它会在乎排名多少吗?排名第十和排名第九十九,对它有什么区别呢?” 然而目前的现状是,多数中国家长仍然抱着“排名至上”的择校标准,一味地紧盯着前10、前50的大学,有的时候学校排名只差两名却无比计较。 有学者指出,对于现在的“90后”和未来的“00后”更在意的是自己的舒适感和自信感。在选择大学时更应该考虑的是,是否可以为孩子选择到一个可以让他找到自信的舞台,一个可以展现自我的平台;是否可以让孩子有发挥的空间,并且可以让其有一定的动力通过努力成为这个群体当中最优秀的人。 对于很多家长及学生关心的名校毕业是否利于就业的问题,在高校任教近十年的刘老师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他认为:“名校生在就业方面确实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现在的企业越来越看重员工的个人能力,在招聘面试时也会对员工自身进行一系列考察。所以,如若学生在大学里并没有做到自我培养和锻炼,那么仅仅一张名校文凭并不能为学生的就业带来实质性帮助。”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最高的未必是最好。有走进名校的梦想没有错,但是梦想成真是靠理性的抉择,靠华而不实的文书跌跌撞撞走进名校未必就能实现自我。大学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上应该担负起责任,“泡沫化”的数字不应成为大学争相追逐的目标,当中国的大学被这些泛滥的排行榜所绑架,中国大学何时才能成为世界一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