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的头脑里是一张白纸,老师染上啥颜色就是啥颜色,你染错了,还不许改,这叫误人子弟。 最近,我看了几篇中考的试卷。在作文试题中分明写着“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含散文)”。一下子把学生弄糊涂了。难道记叙文不包括散文吗?孰不知,文章体裁的分类,大致可分两种:一种限于学校使用的,可称为教学文体,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另一种是社会文体,也叫文学文体,分为小说、诗歌、散文、剧本、报告文学等。也就是说,文学文体一旦被选入教材,即可以教学文体划分,老师讲课时,可以讲明所选文章的原体裁。 这种提法已是司空见惯的了,为什么我们出题的老师们,还不断地重复上述那不该发生的事情。 老师之所以神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们的头脑里是一张白纸,老师染上啥颜色就是啥颜色,你染错了,还不许改,这叫误人子弟。 最近得知,有的学校老师一到假期,海留作业:七篇作文,数不清的答题,还有一部《西游记》的二十多章的读书笔记,甭说春节没过好,就是整个寒假搭上,到开学也交不上作业。 我不知道老师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更奇怪的是小学课程中不设语法知识,而考试中的词语、缩句、扩句、改病句都必须有词、词组和句子的语法知识作基础。学生不知所云,急得家长到处找老师辅导、补课。补对了的还算没白花钱,花时间,倘若补错了呢?家长则有苦难言。这真是老师牵着分数线,学生忙得团团转,家长急得干瞪眼。 国家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不仅设立了教师节,而且增加了工资和住房待遇,特别是赋予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权力。但不等于说老师可以随心所欲,不顾自己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老师教书不是不可以创新。如果想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让学生,学,饶有兴趣;用,得心应手;记,长久牢靠,的确是求之不得的。但现在的教学中,有些老师,尤其是某些语文老师不从语文的职能和规律出发,离开实际生活,让学生写一些瞎编胡诌的文章,美其名曰增加想像力。童话、寓言、神话等,可以做儿童的启蒙读物,以形成他们的形象思维。然后,就要逐渐引导他们进入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的写作规律中。而不是无穷地放纵,快乐地啰嗦,让孩子们随心所欲地胡编乱造。结果是,初中的学生不会写记叙文,高中的学生不会写议论文,大学的学生不会写专业论文,大家你抄我,我抄你,从网上宕,从书上剽,写来写去,变成了文字游戏。长此以往,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上就成了“跑单帮”的商人,趸多少,卖多少,没有自己的思维,缺少应有的方法,拿起文章,不知所云,提起笔来,不知所写,我们的语文教学沦为可悲的形式,空架子的结局。 不管是数学、语文、外语还是其他各科,老师们都要首先遵循本科的基本内容和规律,创新不能离谱,否则会适得其反:教人,误人子弟;律己,难以称职,搞成了花拳绣腿,嘴上的功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