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斌 倪明 近年来,“奥数”受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大力追捧,一度成为优秀、提高、难题的代名词,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奥数”培训机构、报纸、杂志、书籍和网站。教育行政部门虽采取诸多措施进行“降温”,但结果并不理想,“奥数热”高烧难退。“奥数班”被各类数学提高班、思维训练班、资优班取而代之,但事实上仍是换汤不换药。有人统计,目前广州有50%的小学生参加“奥数班”,北京的比例还要超过这个数字。 “奥数”甚至还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泛化趋势。我们曾经到宁波出差,听一位老师介绍,那里有个“奥数英语班”,“奥数”成了类似于提高、精英的形容词。还有一本辅导书的名称为《奥数英才教程第二课堂——小六语文》,弄不明白这是数学书还是语文书。 “奥数”如此受人追捧,很大一个原因是“奥数”已演变为学校选拔学生的重要依据之一。那么,有人不禁要问,“奥数”是怎么成为升学“敲门砖”的呢? 我们不妨先看一下目前升学的状况: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获得者(全国约有1200人)可以获得免试直升大学的资格,部分得奖者可以获得高考加分;一些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在进行“推优生招生”和“自主招生”时,包括初中数学竞赛在内的各种证书成为选拔学生的重要依据;一些民办初中在选择学生时,既没有“小升初”考试,也不允许公开测试,各种“证书”就成了招生的主要依据。在这种形势下,扮演着“证书”、“奖项”重要角色的“奥数”怎能不热? 那么,学校和老师为什么会对“奥数”特别青睐呢?原因大概有两个: 其一,数学是学校课程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蔡元培在任北大校长时就把数学系列为“第一系”。人们有时会说,这个人有数学脑子,说的是这个人善于用数学思维方式来思考、处理问题,并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是数学人的特质。也有人会说,这个人很聪明,像是学数学的。这是数学使人聪明的观点。这些观点虽然没有得到严格论证,但仍被不少人所认可。如果升学考试只允许考一门,也许更多的人会选择数学。因为普遍的观点是,数学学习状况与进一步学习的关系最为密切。 其二,一般认为,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才能测试学生的数学水平差异。为了普及义务教育,小学升初中的考试被取消,也就取消了基本的数学测试;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中考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试题难度不够,区分度不明显。对于上一级学校的招生,应该能区分学生的学业水平,当“不考”或“考得不难”无法对学生进行区分时,不得不选择别的方法,首当其冲的就是数学学科,“奥数”就这样因其“难”而被推上了“历史舞台”,被一些教育者奉为“非常有效的教育测量工具”,成为招生、升学的重要依据。 正因为“奥数”是测量的工具,可以为升学服务,所以在功利化倾向下,“奥数热”愈演愈烈。其实,“奥数”只是适合少数学生学习的,过热的“奥数”学习背离了“奥数”的初衷,走向了反面。当几乎所有人都想把“奥数”作为“敲门砖”时,结果是很多人拿不到这块“敲门砖”。 (熊斌为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倪明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辅分社社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