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青少年国学 >

吴宓与学衡派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语文报大学人文 佚名 参加讨论

    吴宓与学衡派
    张守广
    学衡派是民国学术史上以《学衡》杂志为核心的文化保守主义学术流派,吴宓则是《学衡》杂志的实际总编辑和学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吴宓1911年进入清华学堂学习,与汤用彤、吴芳吉、梅光迪等同学,并任《清华学报》《清华周刊》编辑。1917年,吴宓赴美留学,先到弗吉尼亚大学学习了一年,第二年9月就进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师从新人文主义学者白璧德。经过三年的哈佛学习,吴宓获得了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与陈寅恪、汤用彤一起被称为华人的“哈佛三杰”。经朋友介绍,吴宓结识了同在哈佛就读的梅光迪,他们相约纠集同志,回国后要与提倡新文化——新文学的阵营对垒,“鏖战一场”。1921年8月吴宓回到中国,而此时的梅光迪已是南京东南大学西洋文学系的系主任了。应他的邀请,吴宓到该校教授。次年1月,在东南大学副校长刘伯明的大力支持下,吴宓与梅光迪等创办了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学衡》杂志,并实际主持该刊编务长达12年。
    《学衡》杂志以“讲究学术,阐明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以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为文化立场的理论基石,在介绍包括古希腊哲学在内的西学的同时,刊载有关中国文化史的专题论著和旧体诗词歌赋,提倡尊崇孔子,坚持使用文言文,反对白话文和白话文学。由于新文化运动在当时的文化学术界已经成为燎原之势,加上学衡派内部的意见分歧和人事纠葛,吴宓以《学衡》杂志为代表的理想事业并未能发扬光大,反而招致了抱残守缺的恶名。《学衡》发行的第二年(13期)梅光迪就宣布与杂志脱离关系,支持该杂志的东南大学副校长刘伯明在1923年病逝,更使杂志的生存雪上加霜。到1926年年底,出版方中华书局鉴于《学衡》杂志平均每期的发行量只有区区几百份,决定自60期以后不再继续承担发行工作。后通过梁启超的关系,与中华书局讨价还价,并允增加出版补贴后,才使出版问题得以艰难维持。
    1925年2月,吴宓到清华大学任教授,负责筹建清华研究院。在他的影响下,清华研究院国学科后来聘请了王国维等四大导师,造就了国学大批优秀人才。由于种种原因,一年后,吴宓辞掉了清华研究院主任职务,专任教授。1928年吴宓向张季鸾自荐并获得首肯,担任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主编,直到1934年1月1日。通过《大公报·文学副刊》这一发行量大、发行速度快的大众传媒,学衡派在思想文化界和社会上的影响得以扩大。
    抗战爆发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内迁,三校经长沙到云南昆明合组为西南联合大学,吴宓任联大教授。凭借教学方面的高水平,1942年吴宓成为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部聘的两位西洋文学教授之一。1944年以后,吴宓在成都、武汉、重庆的大学任教。新中国建立后,吴宓任地处重庆北碚的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大学的前身)的教授。“文化大革命”中,吴宓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受迫害致残。1979年,在吴宓逝世后的第二年,他终于得到了平反。
    今天,西南大学这片吴宓的伤心地上,树立着他的铜像,而那条静静的“吴宓路”,每天都迎来新的学子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