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庄子给现代人心性修养的建议(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如何在逆境中自处,保持心理健康, 这是东西方社会共同面临并关注的问题。古代智者们早就提出了修身养性之哲学思想,其中以庄子人生哲学中的许多积极成分,最能为当代跻身于物欲横流社会中的现代人提供心理保健功能。他所阐释的个体体验、人生的理想境界以及实践方法, 即使在今天对人们摆脱种种人生境、安顿精神家园仍不失现实意义。
    对生死之困的超脱———旷达的人生境界
    对人来说,有生一定会有死, 这是不可改变的规律。死生问题是人生哲学的主要问题,它也是庄子人生哲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庄子对死生之困的超脱是庄子人生哲学独具特色之处。庄子立足于自然,以一种博大的胸怀来体认生死问题。庄子对死生均抱着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在他看来,“死生为昼夜“,死生的更替也像昼夜交替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在他即将离开人世时,对打算厚葬他的弟子说:“吾以天地为棺,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这是多么豁达豪迈的对待生死的气概。庄子认为道是无始无终的。“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作为“生生者”, 道不生;作为“杀生者”, 道不死。道是超越于生死之上的。
    如果人们认识了道,也就看淡了生死。庄子提出“万物一府, 死生同状”的命题, 认为人之生死只是气的聚散变化。“人之生, 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 散则为死。”所以,生死之间并没有根本的不同, 二者是紧密相联,互为一体的。生死如同四时的运转,不必“悦生而恶死”。这种超脱的人生态度,并非对于人类的痛苦无动于衷, 而是出于对自然和人生的客观规律的深刻理解,是“以理化情”而并非“无情”,是以一种理性的态度把握和控制情绪,以一种平静、超然和不过分、不偏激的态度处理事物。
    庄子的这种人生哲学有助于现代的人们在痛苦灾难面前,特别是在生离死别的大悲大恸之时,节哀顺变,减轻精神创伤,超越世俗的情感羁绊,提高对于生死成败祸福等事件的承受能力,乐观豁达地直面人生。
    对物欲之困的超越———自由的精神境界
    庄子认为,人是不应该被物欲所支配的,被物欲所支配的人,就会“终身物役”。要达到完全自由的境界,就要像至人、神人、圣人那样“无己、无功、无名”。“无己、无功、无名”是庄子思想的重要概念。“无己”, 就是不为物所累,或者不役使于物。“无功”、“无名”,就是反对人们追求功名利禄,不“以物为事”“以天下为事”。另外庄子对“命”、“时”均抱有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因为只有顺应,才能保持精神的自由、自在和心灵的宁静与淡泊。他认为,人性自由而自在,人之性命之情就是虚静恬淡,就是不为物累,不为物役,即“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精神自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