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启 学生求职时间提前,势必会要求学校给他们创造更宽裕的求职空间,减少择业与上课的冲突,不要在毕业那年安排过多课程,不要提过高的毕业设计要求。 学校看重当期就业率,是因为这一数据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以及学生就业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甚至关乎一些专业的生死。 毕业半年之后就业率大大提高,这一事实表明,大学生完全没有必要为毕业前无法找到工作焦虑,相对于接受残缺的四年大学教育而提前找工作,接受完整的大学教育再另花半年时间找工作,也许对未来的长远发展更有利。 麦可思前不久发布“2008年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应届毕业生求职的最佳时间是毕业前一年到半年之间。而调查同时发现,2007届毕业生毕业时已经落实工作的比例(官方数据为70%),大大低于半年后的就业率87.5%。 报告是根据对所有被调查者开始求职时间与最终求职成功的关系,得到“最佳求职时间”的;而对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甚至一年)之后的求职情况进行统计,则是国外统计大学生就业的惯常做法。 以上两个结果,放在一起,颇有意味。对学生来说,这就是一道选择题——是提前求职时间,增大在毕业前求职的成功率,还是把自己的求职时间延长到毕业之后半年,甚至一年? 很多学生也许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因为这既合乎毕业即工作的传统观念,同时,也可避免毕业后为择业而继续啃老的“尴尬”。这些学生会进而要求学校,能够给他们创造更宽裕的求职空间,减少择业与上课的冲突,不要在毕业那年安排过多课程,不要提过高的毕业设计要求,让他们早一点去找工作。事实上,虽然目前只是10月底,但明年毕业的大学生大多已经开始择业。 对于学生这样的要求,当下的学校显然也是十分乐意接受的,因为按照上级管理部门的要求,每所学校毕业生毕业时落实工作的情况(所谓当期就业率),是衡量这所学校办学质量以及学生就业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甚至关乎一些专业的生死。学校也正愁着如何提高当期就业率呢。 可是,学生的选择以及学校的选择,却只看了就业率的一面,而没看到作为一名学生应该达到怎样的教育要求的一面。让学生提前去找工作,由此在大学毕业那年很少安排课程,提很低的课程要求(包括上课纪律与考试要求),将其变为“就业年”,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是完全符合要求的吗?如果认为这样并不影响教育质量,那么,为何不把大学本科变为三年,高职变为两年,这样,学生不是既可以节省一年学费,也有一年时间投入找工作?据笔者所知,诸多高校,无论是985、211,还是一般本科,努力“腾出”更多时间给学生就业,压缩的几乎都是通识教育的课程,而这正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从以上的调查中,我却更看重另一个调查结果,即毕业半年之后,就业率大大提高。这意味着两点:其一,大学生完全没有必要焦虑于在毕业前无法找到工作,毕业半年到一年中,随着大学生认识社会的加深,并不断调整就业期望,找到工作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相对于接受残缺的四年大学教育而提早找到工作来说,接受完整的大学教育而另花半年时间找工作,也许对未来的长远发展更有用;其二,教育管理部门完全没必要紧盯大学的当期就业率,这个当期就业率与半年后的就业率相差太大。如果学校能努力提高办学质量,也许毕业半年之后的就业率会更高,毕业生的发展后劲会更足。教育部门与学校的这种焦虑不仅影响学生对求职时间的选择,还会对用人单位产生连带反应,迫使他们一再提前招聘会时间。 把就业的目光从毕业即就业,投向毕业半年、一年后就业,这不但有利于大学按照自己的教育要求办学,摆脱就业导向对教育教学活动功利化与技能化的影响,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摆脱浮躁的求学心理。有调查显示,相当部分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有强烈的就业压力感,而有的学生从大三下学期就开始投入择业,还有不少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业规划完全围绕求职展开,如参加培训、考证、实习等。 为此,我们建议教育管理部门取消统计当期就业率,而采取委托中介机构统计毕业半年、一年就业情况,并以此来评价一所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这种统计,更能真实反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避免高校为提高当期就业率采取扣押学生毕业证书、虚报数字等行为,也给大学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避免大学教育严重缩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