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德行与事业看作人生追求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尚书》中讲“正德,利用,厚生”;《周易》中讲“君子敬德修业”,“开物成务”;《左传》中讲君子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孔子讲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都是把德行和事业结合在一起的。此后,从《大学》、《中庸》到宋明理学家,也是遵循这种人生理论的。 《大学》提出:以修身为本,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中庸》提出:“诚老非自成而已矣,所以成物也”;周敦颐说:“圣人之道,人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这都是说,要把内在的德行和外在的事业结合起来。不过在实践上理学家们重视心性修养,不重视国计民生,受到李觏等人的激烈批评。 古人讲德行与事业的关系,包含了内外关系,知行关系,完善主体与征服客观世界的关系。德行是内在的修养,事业是外在的表现,在己为德行,及物为事业。培养内在的美德和从事外在的功业,两者是互相统一、不可分割的。正如《周易》中说的:“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干事业,美之至也。”(《坤卦·文言》)美德是存于内心,而表现于行动,见之于事业的。这样的美德才是至善至美的。 道德问题包括知和行、即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两个方面。敬德、修德是对道德原则、道德观念、道德规范的认识培养,修业、治国平天下是对道德原则、道德观念、道德规范的实践。道德不能流于空谈,要见之于行动,表现干事功。 修己、敬德是完善主休,开物成务、治国平天下是改造客观世界。既要注意内心的修养,又要追求外在的事业。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不要忘记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责任。 不过,中国文化是以道德精神为主导的。人生的意义在于道德上的自我完成,达到圣贤的境界。这种道德精神落实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活动领域。因此,古人认为:在道德与事业、道德与事功的关系中,道德是主要的。古人强调德是事业的基础。立业如果不思养德种德,事业就没有根基。 人的富贵名誉也是如此,要靠道德的涵养,不能靠权势或其他的东西来获得和长久保持。因此,洪应明说:“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废兴;若以权力得者,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菜根谭》) 事业的成败和个人的德才有直接关系。而“德”与“才”相比,“德” 是主要的。“德者才之主”,没有“德”的约束,“才”会走反面,使事业 遭受失败,使个人身败名裂,使社会遭受危害。无德的人,才越高危害越大。故个人修身要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要以德御才,不要恃才败德。用人要注 意德才兼备,以德为生。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古人也重视道德的感召力。有道德的人才能吸引人,感化人,获得别人的尊敬,并对他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孟子》中说:“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 夫敦。”(《万章下》)伯夷能使贪婪的人廉洁,使懦弱的人立定志向,柳下惠能使狭隘的人心胸宽阔,使刻薄的人变得厚道,这都是因为他们有高尚人格的感召力量。人格的高下不按地位财富划分。有德者处在贫贱的地位也会受人尊敬,无德者地位显贵,富甲天下,也会受人指责。道德与财富比较,古人重德,认为“德者,本也;财者,未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