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相关 >

和孔子学习“怎样才算是孝顺”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子游问孝。子曰:“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在国学热持续升温的今天,说到孝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也几乎没有什么人公开反对孝顺父母。但是对于究竟怎样才算是孝顺,可能差别还是很大的。不但作为孝顺者的子女对此有不同看法,即便是作为被孝顺者的父母,对此看法也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可能潜藏一个巨大的危机:很可能由于对孝顺标准的不同,而引发双方的矛盾,甚至可能引起双方的不愉快。因此理顺对孝顺的判定标准刻不容缓。
    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文化背景等,对于孝顺会有不同的标准。《论语》中有多处提到怎样才算是孝顺,这只能算是2500年前的古人对孝顺的标准,对于这个标准,我们没有必要全盘照搬,但是可以作为参考。如果古人的标准对于今天依然是适合的,我们可以继续引用。如果对于今天的标准是不太适合的,我们可以加以修正。
    在《论语》中,记录了子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顺,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今天一提到孝顺就说是能赡养父母,狗和马不也有人喂养吗?如果无敬爱之心,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呢?”
    从孔子这话中我们可以推想出,即便在孔子的时代,人们对孝顺的标准也就已经非常不同了,有人觉得,只要能赡养父母,就可以算是孝顺父母了,但是孔子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孔子认为只做到赡养父母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父母保持尊敬,如果对父母不尊敬,那么赡养父母就与饲养家畜没有什么分别。孔子对孝顺的标准,显然更加高一些。
    了解到孔子时代的这两种关于孝顺的标准,作为今日中国人,我是深感惭愧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要说在赡养父母的基础上对父母保持尊敬没有普遍做到,即便连最低标准的赡养父母,许多子女都没有做到。相反,我们却看到许多家庭几个子女相互推卸赡养父母的责任的现象。尽管父母有几个孩子,却一个子女也不愿意赡养父母。更有甚者,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抚养大,子女不但不能赡养父母,还要继续赖在家里不去工作、心安理得地当“啃老族”!
    我们也还注意到另外一种更加普遍的现象:父母并不缺乏养老的钱,他们自己有退休金,或者有子女每月提供的养老金,可是却缺乏子女的关心。有报道说,中国空巢老人在迅速增加。这些家庭的子女往往都去忙自己的事,而把父母独自扔在一边,甚至过年过节也没有时间去探望一下父母。
    客观来说,子女无法和年老的父母一起生活,一起照顾年老的父母,主要还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因素。许多子女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将父母接来与自己一起安度晚年。不过也有相当多的家庭,并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父母和子女彼此之间的文化或观念上的隔阂,他们无法和睦相处,宁愿分开生活。
    随着中国经济的逐年增长,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子女在经济上有能力让年老的父母和自己一起生活,但是如果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文化或观念隔阂无法消除,比如著名的“婆媳不和”之类的隔阂无法消除,那么空巢老人得不到子女关心、照顾的社会问题就依然无法解决。消除这个文化或观念隔阂的唯一途径,就是爱,彼此之间标准相同、心灵相通的爱,以及对孝顺标准的统一和认同。
    “婆媳不和”是中国最经典的难题之一,为什么西方社会没有类似的“婆媳不和”现象呢?我想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的“孝顺标准”的负作用。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孝顺标准”是只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敬”,但是从来不强调父母对子女的“敬”。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父母什么事都做得很公正,那么媳妇自然会对婆婆很尊敬,可是如果婆婆本身做事不公正,却还单方面强调媳妇必须无条件地尊敬婆婆,这自然会引起媳妇的强烈不满,于是“婆媳不和”便会一代代传下去,即便是当年的媳妇在熬成婆之后,也会同样强迫自己的媳妇无条件地尊敬自己这个新婆婆。
    所以传统孝顺标准中的“尊敬”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只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没有同时强调父母对子女同样的“尊敬”。所以我们今天倡导“孝顺”,在强调要尊敬父母的同时,也强调父母必须同样尊敬子女。也就是,我们强调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尊敬,而不是一味只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只有彼此平等地相互尊敬,这样的孝顺才可以长久,才可以和谐,才可以给彼此都带来快乐,也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真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