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冠以“最牛的历史老师”的称号,袁腾飞本人似乎也乐得接受,不明书商炒作手段为何物的平民百姓,自觉接受。所以,《历史是什么玩意》一出版就洛阳纸贵,号称一个月销量就达60万册。但是,“被学者”的袁腾飞,本没有深厚的底蕴,在其描述的太平天国战争中,就将天地会首领焦亮称为洪大全,(因为在清军邀功请赏时将所谓的洪大全称为天德王)。可惜,被人推上神坛的袁腾飞,没有犯错的资本,因为他的各种言论都会被曝光在大众的显微镜下。于是,他错误百出的基础史实,被无限放大,成为诟病的理由。但是,如果袁腾飞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历史老师,是否还会千夫所指? 历史教师的首先职责是要将基本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袁腾飞似乎更注重某些观点的宣讲。在一段广为流传的视频中,袁腾飞为了证明太平洋战争中美日生产能力的差距,眉飞色舞地高谈阔论美国飞机产量是日本的600倍。但实际呢?美国1942年生产飞机47800架,同期日本的飞机产量是10000架,两个简单数据,一道简单数学题。作为历史老师的袁腾飞,不知是因为数学基础不扎实,还是因为治学态度不够严谨,犯下了非常严重的知识性错误。不错,袁腾飞获得了极佳的课堂效果,但是用这种方式去获得所谓的效果,是否有悖老师的职责道德呢? 其实,袁腾飞并非一无是处,毕竟课堂上妙语连珠、不拘泥于繁文缛节,对于中国的社会科学的普及却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他是一个评书艺人,那么他所做的工作将会对中国历史学科普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如当年的单田芳、刘兰芳等老一辈曲艺表演艺术家,虽然他们的评书与正史相去甚远,但是依然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曲艺表演形式。可惜,他不是曲艺演员,他的职业是老师,他的社会身份是“历史学者”——虽然这是他被动承受的一个身份,所以,他只能忍受压力,面对争议。但是,我们在批评指责袁腾飞之余,是否也该自我反省呢?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普通大众的知识普及率提高,求知欲增强。但是,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以及网络化的普及,大众又显得越来越浮躁。当求知欲与浮躁的矛盾不可调和后,就会出现“快餐文化”。这种快餐文化也许会满足大众初级阶段的求知欲,但是想要真正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还需要专业领域的专家进行传授。可惜,历代的“精英文化”,让中国的社会科学躲在象牙塔中自我欣赏,却没有人懂得如何让科学普及化、大众化。所以,迄今为止中国最好的历史读物是一版再版的《上下五千年》,最好的科普读物是问世几十年的《十万个为什么》。在指责袁腾飞的时候,更应该去责问我们的专家和学者,为什么要把知识锁在象牙塔?如果批倒一个袁腾飞,就能促进中国历史知识的普及,那么,袁腾飞将是真正的历史功勋。 苏鹏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