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研究 >

《诂经精舍文集》与诂经精舍早期学风(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汉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嘉庆五年,阮元出任浙江巡抚,随即在杭州设立诂经精舍,选拔“好古力学”之士读书其中,“日聚徒讲议”,每月课士,越二年,“简其艺之佳者,刊为《诂经精舍文集》”。《文集》是阮元编选的唯一一部有关诂经精舍诸生经史文赋之作的结集,入选文章,都由其本人“亲为点定”,其中删繁就简,首尾排序,颇有抉择。考察《文集》所选文章,可以大致推测阮元作为“在上者”意欲在诂经精舍开辟怎样的学风,意图引导诸生步入怎样的学术门径,与此同时,也可反观阮元之学问认同。 
    一 
    阮元督学两浙时,观察到当地“说经之士虽不乏人,而格于庸近者不少。”所谓庸近,大概指泥于近人之学,不能往上探寻古意。其自称“元少为学,自宋人始,由宋而求唐,求晋魏,求汉,乃愈得其实”,可视为脱离“庸近”的过程。阮元手定《诂经精舍文集》,不以惯常的“说经之作”为开篇,有意以“六朝经术流派论”为起首,或因六朝上接两汉下启隋唐,可引导学生摆脱“庸近”。综观《诂经精舍文集》内诸生所撰“六朝经术流派论”,旗帜鲜明,大体上围绕李延寿“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的论点展开,火力集中,全力反驳李延寿的论断,认为北学胜过南学,考察诸人往复辩难之处,颇可见一时学风所向。 
    阮元引导诂经精舍诸人辨析六朝经术,因其有着特殊的地位。金廷栋指出:“汉学穷经则经明,唐学疏注则注明”,六朝在其中承接上下,处“汉学已往,唐学未起”之时,因而“六朝诸儒之为功经术不少。”为功经术,大概在保存前人师说不至中断,所谓“六艺之事,固未易言,六朝之学,殆犹近于古矣。”由此既可上探古意,也能下观隋唐经术,颇能符合阮元的意思,所谓:“圣贤之道存于经,经非诂不明,汉人之诂,去圣贤为尤近。”由此推演,六朝之诂,去汉儒为近。不过六朝毕竟不同于两汉,在六朝之前,儒者“各守家法,必从一家之言,以名其学,所谓某氏之学,某氏弟子是也。”永嘉之后,六朝经术因承袭师说不同,分为南北迥异的流派,辨明南北孰优孰劣之后,才能寻何种路径接近、承袭。汪家禧被阮元、臧庸、许宗彦等人认作诂经精舍经术最深的学生,他的文章冠于诸文之首,可见编选者的认同,其实也颇能代表一般。他认为:“师说明,然后流派著。西晋承汉魏后,置五经博士十九人,于时师说均未亡也。厥后永嘉之乱,渐以散佚。”因而指责“十九家师传之蔑,南北均有过焉。”不过其中程度还是有所分别,他进而指出:“王氏(指王弼,笔者按)以清言衍易,故通老庄者,多遵之。《古文尚书》闻作伪于王肃,晋徐邈已为作音,信者之多可知矣。杜预窃服贾说,掩其名而以臆见乱之,谅闇短丧,显悖名教,其失更甚。”此三者,南方“诸儒独信之,至贞观作《正义》,遂据以为本,三经汉学之亡,不亦江左之失欤!”随即指出“至信俗学之失”,“固南人所独也。”汪家禧论述的重心在于南方诸儒偏信王弼、王肃、杜预之说,遂导致《易》《书》《传》三经汉学的沦亡。可相对比的是,北方诸儒大概尚能守部分汉人师说,能排斥伪孔《古文尚书》等乱经之作。孙同元便指出:“江左儒者,当王肃之学盛行,梅赜之书初献,厌闻古训,习尚空谈,何约简之足云?岂英华之能得乎?河洛大儒,则有徐遵明讲之于前,卢景裕承之于后,恪守汉学,王《易》孔《书》,屏而弗道,彬彬盛矣。”因而认为:“以综贯百氏,该通六艺之伦,而目之为深芜,斥之为枝叶,岂非耳食之见欤?亦风会使然也。”肯定北方诸儒保存汉人师说为功劳之一。此外还能使后人据此反观南学之非,汪家禧说道:“孔颖达序礼疏,谓王、郑两家,同经而异注,则当时亦不以为非也。使诗无二刘(献之、敬和),礼无徐(遵明)熊(安生),谨守师传,以待来学,吾恐南北之从王者未必无人,即唐未必能灼知其非也。” 
    诂经精舍学生根据南北诸儒解经宗尚的不同,还分别了两种训诂,承汉人之学的训诂称为“真训”,承王肃等人的训诂则称为“伪诂”,汉儒经解(特别是郑玄)似成为不言而喻的权威。洪震煊解释道:“昔汉儒之经术,授受相承,渊源不隔,虽未尽合于微言,要亦自成为古训。北海郑君出,由博返约,集其大成。”徐鲲也称:“经以师训为主,学以师授为贵”。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王肃“暗造古文,私撰家语,历诬经旨,显斥郑君,致学无心得者易惑歧途”,便是伪诂,偏用伪诂,致使“伪诂炽而真训亡矣”,“伪诂炽则人创新义,真训亡则众弃旧籍。”永嘉之乱后,南学承袭王肃等人之学,解经偏信伪诂,导致“《易》亡梁邱施氏高氏,书亡欧阳大小夏侯,诗亡鲁齐。”因而“江左诸儒,习正始之音,主玄虚之学,以至好老易、善玄言者比比皆是,宜其蔑视康成,妄訾服氏。”诸人还认为解经尊尚南学,开启了后人崇虚不务实的门径。胡敬称:“南朝诸儒,义宗简约,乃退孟《易》于术数,斥郑学为支离,专事守残,因陋就寡。后儒骋性道之虚悟,置象数于勿言,其端实肇此焉。”邵保初进而指出:“江左儒风,渊源典午,专尚浮华,務析名理,其去繁就简,理固宜然。若谓经籍英华,尽在于是,是以汉学为糟粕也,盖已隐隐开驾空立说之端矣。”若后世根据南学,“行王杜伪孔,则学分为三。故有两经之疏,同为一人所作,而互相矛盾,使学者茫然不知真是之归,此宋儒所以乘间而起也。” 
    《诂经精舍文集》中,除讨论六朝经术流派之文外,还有品评唐朝孔颖达五经义疏得失、考两汉经师家法的系列文章,三者实际互相支援,不可分割。六朝经术正坐于唐、汉之间,可上探汉儒家法,也可下观唐儒得失。由两汉家法的殒失上看,诸人皆认为六朝有咎,因西晋时承两汉而后犹置五经博士十九人,六朝时“或减为九人,或增为十六人,而不复分列五经”,家法于是紊乱。其中南北诸儒各有过失,不过北方诸儒尚守部分师说,对两汉家法的保存传承上还是有功。诂经精舍诸生由北方诸儒尚存的汉人师说家法下观唐孔颖达五经义疏,得失俱见。陶定山借用朱熹对五经义疏的看法,认为五疏之中,“《诗》《礼》为上,《春秋》次之,《易》《书》为下”,便因为《诗》疏兼采毛、郑,《礼》主郑《注》,颇能得古训原本;而《易》用王弼,《书》用王肃,致使古训殒失,混乱家法。由此可以推知,阮元鼓励大家往复讨论六朝南北经术流派,又下观唐五经义疏,上考两汉经师家法,实际意图引导诸生远离“庸近”,探寻汉人解经的门径,崇尚汉人训诂的味道比较浓郁。 
    二 
    《诂经精舍文集》中记载诂经精舍诸人并列崇祀郑玄、许慎的事情很值得关注,与上节所述探寻汉人家法、摆脱说经之“庸近”密切相关。 
    郑玄、许慎都是汉代经师,生前身后的荣衰程度则大不相同。郑玄在唐朝时便已从祀孔子庙,降至明代时从程敏政言撤祀。清代阮元督学齐鲁,曾修郑司农祀、墓,建通德门,立其后人,在清代恢复了崇祀。相比较而言,许慎“生不过官二百石,殁后并不闻祀于其乡,使得分特豚之馈。”诂经精舍诸生在最终确定并祀许、郑前,也只时提出设祠祭祀郑玄,原因在于“两汉经学最重师法,各家流派,具详于班范史传,而郑君康成集其大成。”对于许慎,明显不如对待郑玄那么尊崇。对于学生请祀郑玄的建议,孙星衍补充还应该崇祀许慎,阮元欣然接受。阮元《西湖诂经精舍记》内记有详情,他说:“诸生谓周秦经训,至汉高密郑大司农集其成,请祀于舍。孙君曰:非汝南许长,则三代文字不传于后世,其有功于经尤重,宜并祀之。”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阮元针对诸生只说郑玄集周秦经训之大成,提出许慎、郑玄都为“集汉诂之成者”,在复述孙星衍之言时,甚至说许慎“有功于经尤重”,似尊崇还超过郑玄,《诂经精舍文集》中也以“诂经精舍崇祀许、郑两先师记”为定名,许慎排序还在郑玄之前。 
    晚清学人俞樾曾扼要描述清代许慎《说文》之学由衰到盛的过程,称清朝初期,“以亭林先生之博洽,而始一终亥之《说文》,未一寓目,栋下老人周亮工,并误以为始子终亥,可发大噱。直至乾嘉以来,乃始家有其书,人习其学,今则三尺童子皆读《说文》。”诂经精舍并祀许、郑之举,推动了许慎地位的提高,直接使许慎《说文》之学在浙江一地繁荣起来,此事应在清代学术史中占有一席之地。阮元推动许、郑并祀,自有其考虑,大概是试图在诂经精舍树立解经的规矩准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