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传统美德教育;编导对中国教育制度无知;把“背书机器”孩子拉来背百家姓……日前,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撰博直指春晚在教育方面的内容存在三大败笔,而这也引来了网友们广泛争议。 ■传统美德被颠覆 这篇发表于2月17日的博文名叫《春晚三大教育败笔》,文章第一段便开宗明义地表达了对春晚在有关教育内容方面的不满:“我不懂艺术,也不懂晚会,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春晚不得不说的教育败笔处至少有三……” 在这篇文章里,王旭明用黑体字突出显示了这三大败笔,其中排在首位的是:“一是一年里,国家和教育部门、老师和家长们费尽心思和口舌进行的诚实教育、朴实教育、同情弱势群体的教育和有错即改等等许多传统美德教育都被这台春晚颠覆且葬送了。” 在这一部分里,王旭明先借用文化学者吴祚来的话,对赵本山团队的“文化垄断”进行了评论。随后对春晚植入过多广告这一现象进行了批评,称其为一定要使这年三十影响力最大的晚会充满铜臭气味。此外,央视对春晚只报道观众对春晚的喜爱却不报道网友对春晚的批评,这也受到了王的批评。 ■小品编导对教育制度无知 一个农村大叔本想为儿子上不起大学的寡妇捐款3000元,却由于刷卡失误,捐了30000元,这就是赵本山今年春晚小品的主要内容。而这在王旭明看来,体现了编导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无知。“第二大教育败笔是赵本山小品的核心内容是给一个单亲家庭捐款资助上学的事。这个节目内容表现出节目编导者对我国当下教育制度的空前无知。” 在博文里,王这样写道:“几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已经作出这样的承诺,国家保证每一个考入公立学校的学生入学。这是教育政策的主流,也是作为央视主流媒体应该大力宣传和弘扬的。退一步说,小品反映的事情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有工作不到家的地区和学校,但对这样的现象是批评还是不理不睬而大力宣扬另外一方,这表达出编导者的政治政策水平……从这个小品可看出这帮人对我国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基本处于无知状态。” ■“背书机器”上春晚 扼杀创造力 王旭明的最后一炮投给了“背诵百家姓”这个节目:“第三大教育败笔是今年春晚把一个‘背书机器’孩子拉上来背诵《百家姓》。” 在这一部分里,王认为“此举无异在引导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并以此为荣,这既违背了教育规律,更有悖于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提倡并积极推进的素质教育”。他借用网友的评论说都把孩子当背书机器了,偏偏大人们以此为骄傲,一个孩子的创造力就这样被央视春晚扼杀了。 记者连线 王旭明:春晚应当宣传中央主流政策 记者:您怎么想起从“教育”的角度去评论春晚? 王旭明:因为我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春节晚会里面出现了一些“假俗丑”的内容,同时一些作品也体现出对国家教育制度的不熟悉,对观众产生了错误的引导,所以我写了这篇博文。 记者:大家可能觉得“春晚”是个喜庆节目,没有必要这么较真儿。 王旭明:央视的春晚不能和一般的晚会一样,中央电视台也不能和地方台相提并论,它应该有相应的政治觉悟。我没有去评论地方台就是这个原因。央视的春晚应该具有宣传导向性,应该宣传的是中央的主流政策。 记者:你认为赵本山的小品体现编导对国家教育政策的无知。但现实里的确有这种情况,如果按照你所说的,是不是就是忽略了事实? 王旭明:不是,我们要探讨的不是“不提”的问题,而是“怎么提”的问题。这个小品里提到的可能是一部分事实,有些地区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你可以去表现但关键是最后你怎么处理,假如你设置一个政策宣传员,告诉大家国家有政策保证每一个考入公立学校的学生入学,并不影响小品的质量。 记者:好像我们很多老百姓对国家的教育政策未必都了解。 王旭明:一般群众不了解可以原谅,但是作为央视的编导,这样的情况不能够原谅,因为你是从事这种宣传工作的。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家的政策,这是你的工作内容之一。 网友质疑 春晚是场“欢剧”不是课堂 截至昨天晚上7点40分左右,王旭明的《春晚三大教育败笔》这篇博文在新浪和搜狐阅读流量总计为94464人次。同时,这篇文章也引来了网友和电视观众的广泛争议,甚至有人在百度贴吧上写出了《三问“王旭明春晚三宗罪”》。 这位名为“敢怒不敢言”的网友提的第一个问题是“春晚怎么了”,其中提到“春晚是场‘欢剧’,不是课堂,不承担绝对的说教义务。不要用专业教育人士的眼光去衡量非专业人士”。 第二个问题“赵本山怎么了”:“赵本山俗,但雅的标准是什么呢?春节还是民俗呢?寡妇讽刺了吗?是你们这些卫道士的臆断吧。大学生救助政策不错,但真正落实到多少呢?吃低保的人又有多少真低饱呢?” 第三个问题是“王旭明怎么啦”:“感谢你对教育的关注,这是全民教育的时代,而不是教育全民。没有必要用专家的姿态去强奸民意!” (责任编辑:admin) |